前言一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写于1938年,旨在介绍普及中国经典文化,是配合当时的国文课教学写的,拟想读者是受初中以上教育的青少年。自1942年初版以来,这本书不断重版,很受欢迎。现将《经典常谈》收到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而且要求“整本书阅读”,老师和同学会感到困难较大。不过,比较“深”的书也是可以“浅读”的,若纳入教学,要求就不妨降低一点。应当鼓励学生适当读一些高于他们认知水平的书,他们跳一跳还是“够得着”,这叫取法乎上。读 “深”一点难一点的书,更考验阅读能力,拓展眼界,增加读书的成就感。

通常我们提到传统文化,很快就想到中小学诵读的唐诗宋词,还有那些古文,还可能想到诸子百家,四大名著,等等,印象是零散的;再细究,就难免有些惘然。这不奇怪,很正常。然而,在学过许多古诗文之后,想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清晰而简明的了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读一些比较普及的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等等,然后顺藤摸瓜,再找一些有兴趣的经典来读。另外,就是反过来,从一些经典的阅读入手,从点到面,逐渐拓展开去,更为具体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理路和历史状况。两种办法都行,可结合进行。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是指导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他在序言里说,写此书是为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向导”,介绍古代主流的文化典籍,指点阅读门径,让年轻人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不至于惘然无措。

当然,对于现今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们不一定还有机会去读那些经典,但这种“向导”式的普及读物,起码可以带领他们走进“古代文化博物馆”,对代表传统文化的那些主要的书籍,有一个粗略的巡视。《经典常谈》入教材,已引起社会上的注意,有些家长也找这本书来读,对于普及传统文化典籍的常识,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