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梦想都能实现
- 1979:我的完美人生
- 两只柿子
- 2069字
- 2024-11-25 21:22:32
张为民对陈子安的感官很好。
小伙子为人实诚,谦逊有礼,而且还长得一表人才,这样的年轻人谁不喜欢?
等着他从财务室出来,又跟他聊了一会儿。
最后丢下句“想做买卖,一定要多留心风向”后,这才摆摆手离开。
怀揣326块钱的巨款,陈子安步伐轻快的离开了回收站。
卖铝块和收牙膏皮不一样,回收站总共就那几家,没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所以他这趟过来压根儿就没想瞒着,因为根本瞒不住。
大大方方的说,还能留点好印象。
如果站点不抵触,那就可以固定过来‘销赃’。
如果抵触,该认错认错,该写保证写保证,想办法安抚住,再换另一家。
然而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
太顺利了。
不仅没受到批评,而且还意外跟领导搭上了线,收获了许多内幕消息。
重生回来,连运气都跟着变好了,是个好兆头!
陈子安没直接回家,骑着车子跑了几条街,又去购物了。
这次不买什么大件,就没到铁百折腾,随便找了家供销社进去。
“劳驾,帮我拿两个暖瓶、一个热水袋、一个大号搪瓷盆!”
家里只有一个旧暖壶,而且保温效果还不好,冬天想喝口热水都费劲。
搪瓷盆更离谱,补的都快看不出原样了,现在又开始渗水。
今天赚了不少,干脆全部换成新的!
“水鳖是要瓷的、塑料的、还是橡胶的?”
“要橡胶的。”
“哦,两块钱,还要别的吗?”
陈子安吸了吸鼻子,闻到一股独特的油香味。
正宗老式炸麻花,不是甜的,带盐津味的那种。
有年头没吃到这口了,不禁馋的直咽口水。
“再给装两斤麻花!”
柜台后面的售货员拿起算盘噼里啪的打了几下。
“有票16块8,没票18块4,给钱吧。”
今天陈子安有票了,爸妈上班前给留了几张,所以不用再当大冤种。
数出16块8毛钱,跟两张购物券一起递了过去。
售货员清点完,拉出柜子翻找他要的东西。
大号的搪瓷盆,盆底有两条红鲤鱼,看起来特别喜庆。
紫色的橡胶热水袋、印着荷花图案的崭新保温暖壶、油纸包着的麻花。
齐整的一溜摆在柜台上,看着就给人一种日子蒸蒸而上的感觉。
售货员大姐挺热心的,怕他回去的路上暖壶给碰碎了,特意找来些干草从外面裹了一圈,然后用绳子打了八字结牢牢捆住。
跟大姐道了声谢,陈子安拎着东西告辞离开。
接着,他又到街对面的中医馆买了些艾草。
天冷就得多泡泡脚,拔拔寒气,对关节有好处。
风湿类的病症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多注意。
艾草卖的不贵,一大捆才几毛钱。
不过这一趟全算下来,还是花了老陈同志半个月的工资。
陈子安觉得一点都不浪费,这钱花的踏实,花完了心里舒坦。
虽然无法一步到位,立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先做些小事,慢慢改善生活条件,也很有满足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的稳步前进,总有一天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
......
抬头看了看天。
太阳刚开始往下落,距离天黑还有一会儿。
陈子安决定去街道办转一圈,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
日入300块,他有些膨胀了,又开始惦记上买房了。
然而等到了街道办,看完了挂牌出售的房产名录后。
一盆冷水直接从头浇到脚,把他浇了个透心凉。
他低估了这时期的辽城。
GDP全国前五的大城市,还是相当有牌面的。
目前在售的、并且手续齐全的房产,总共有13套。
其中面积最小、最便宜的也要九千块......
“姐,这些房子里面都有租户吗?”
街道的工作人员看了他一眼,用手点了两套:
“这个,还有这个,这俩太破没人住,其他的都有人。”
这就有点尴尬了。
最贵的两套没人,一套一万三,一套一万七......
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他想要归属权清晰的房子,别人也想要。
如此一来,价格自然就被卷上去了。
陈子安不死心,又问道:“剩下的哪间租户少一点?”
工作人员摇了摇头:“没有人少的,都住着十几户。”
“你自己买还是帮亲戚买,是用外汇结算吗?”
工作人员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
二十出头的小年轻,看穿着打扮,可不像是能买得起房子的人。
来他们这里看房的,基本上都是归国的华侨,或者华侨的亲戚。
这帮人有钱啊。
早年间上交完祖产,多数都带着家底跑去国外或者香港发展了。
如今政策放开,他们年纪也大了,又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于是开始返乡置办房产。
而土生土长的辽城人,一般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些。
过来问的更是没有,因为问了也白问,不可能买的起。
说白了,跟外汇商店一样,这种东西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有特定的目标群体。
普通工人乖乖等着单位给分房就行了。
“帮我表姨看的,她过段时间回国。”
陈子安扯了个谎,他还想再细致的了解一下。
如果老底被揭穿了,人家估计就懒得搭理他了。
“噢,想要多大的院子?”
工作人员一听这话,语气顿时好转了很多,态度也变得热情了些。
创汇能立功啊!
“百十来平,能住下一家人就可以。”
“那你看看这套吧,一进的院子,位置也好。”
“姐,如果想腾出来自己住,一般得给多少安置费合适?”
“那可说不准,没有固定的价格,都要自己去谈。”
“现在缺房,给的少了没人愿意,怎么也得照着五百到八百元的标准来。”
陈子安默默在心里计算了下。
每户八百的安置费,加上房价,这就已经快小两万了。
如果再加上购置家具、家电的花销和修修补补的工钱......
嘶,没法再继续往下算了。
反正短时间内肯定是够不着。
即便他每天都能赚300块,也得很久才能买得起。
但那根本不现实,哪来那么多牙膏皮给他收?
辽城真没人养大象!
诶,不管在啥年代想买房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