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赚钱得趁早
- 1979:我的完美人生
- 两只柿子
- 2068字
- 2024-10-12 17:49:24
“不上班连票都没有,赚的再多又有什么用。”
“而且看病还得自己掏钱,日子咋过啊?”
“你妈说的对,不能光盯着钱,你看看咱家这些东西。”
“炒菜的油、缸里的米、做衣服的布,还有香皂洗衣粉......不都是你老子我从医院报销回来的?”
“你没编制这些都得花钱,加起来也不少呢。”
夫妻俩齐上阵,苦口婆心的劝说。
为啥国营单位和工厂受欢迎?
一是社会地位高,吃公家饭说出去多有面子,这可是一辈子的铁饭碗。
二是福利待遇好,工资不低,每月发各种票,而且看病还不花钱。
凡是在编的职工,去医院看病单位都给全额报销,顶多自己出点营养费,那没几个钱。
这就导致很多人去医院看完病,选择不开药,换成米面油等日用品。
是的没错,这时期辽城的医院除了肉类等生鲜之外什么都有,种类比百货市场都齐全。
当然了,能这么干的前提是真有病,造假病例薅国家羊毛是绝对不允许的。
至于确诊后是吃药治病,还是自己挺着,把药换成日用品,全看个人选择。
所以这年代谁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全家都跟着高兴。
因为又能去医院进货了。
沈秀兰和陈卫国是土生土长的辽城人。
在劳动光荣和工人万岁的口号声中长大,想改变时代造就的固有观念,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陈子安对此很清楚,所以他不打算浪费力气去说服爸妈。
他有更简单高效的解决办法。
跟家人讲什么道理?
直接耍无赖就完事了,理不直气也得壮!
“妈你别劝我,这个摊儿我摆定了!”
“干三天就能顶我爸上班一年,随便他们在背后嘀咕,反正又不耽误挣钱!”
陈子安这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把沈秀兰气的够呛,当时手就抬了起来。
但儿子是亲生的,又舍不得打。
只能调转方向,狠狠的给老公来了一下。
“吃吃吃,就知道吃!”
“你儿子都掉钱眼里了,你倒也管管啊!”
“跟个没事人似的,就看着他胡闹?!”
老陈嘴里的饭差点没被打出来,连忙坐直了身子,横着眼睛训斥道:
“老子一个月挣36块钱怎么了?”
“不也把你们兄妹俩养到这么大,再说了,大家都挣这么多,谁也别看不起谁!”
“这是重点吗?!”
沈秀兰被气的胸口剧烈起伏,老陈一哆嗦,赶忙往回找补:
“你妈说的对!”
“年纪轻轻不工作去大街上摆摊儿,那叫不务正业!”
“劳动才光荣,投机倒把就算赚了钱心里也不踏实!”
陈子安吃了秤砣铁了心。
任凭老两口威逼利诱,说啥都不改口。
最后沈秀兰实在没办法了,揉着眉心叹气道:
“明天让你爸去申请提前退休,你去制造厂顶他的岗!”
“对,你,我......啊?”
老陈懵了。
不是在训儿子么,怎么他被退休了?
四十多岁就开始养老,会不会早了点?
不过媳妇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也不敢多说。
仔细一琢磨吧,忽然又觉得媳妇说的有道理。
这年头想要解决工作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等着街道给分配,要么顶替家里人的岗位编制。
他参加工作早,现在退休完全没问题,因为工龄已经够了。
而且这年头四级工资基本就是天花板了,想再提升遥遥无期。
虽说退休了每个月能拿的钱要比上班时少一点,但他们两口子不怎么花钱,紧紧裤腰带日子也能过。
华兴制造厂是大厂,效益高,员工的福利也好。
食堂顿顿有肉有细粮,逢年过节还发米发油。
儿子到那儿上班绝对有面子,不比出去摆摊被人指指点点强多了?
可惜陈子安是个俗人,就认钱,油盐不进。
他依旧干脆的摇头:“不去,我就要摆摊儿。”
“爸,妈,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真不想进厂当工人。”
“您也看到了,我这一上午就赚了40块,这还是在临时开业的情况下。”
“明天说不准能翻倍呢,不比去流水线上打螺丝强多了?”
“累死累活就挣那么点钱,紧紧巴巴的啥也买不了,有什么意思啊。”
“嘿,小兔崽子,你再骂......”老陈又急了。
沈秀兰摆摆手示意他安静,对陈子安道:
“你听妈把话说完。”
“厂要进,摊儿也可以摆,不冲突。”
陈子安愣了下,一时没反应过来,就听老妈继续道:
“你进厂上班,让你爸去摆摊,这不就妥了吗?”
“对,我......啊?”
老陈这回没懵,直接傻眼了。
沈秀兰瞪了他一眼:“咋的,你不愿意啊?”
“你不愿意那就我去!”
接着她转头看向陈子安语重心长道:
“国家的政策妈不懂,但现在街上都没人做生意,肯定多少能说明点问题。”
“让你爸去摆摊,就算真出了事儿,也是抓他。”
“你安安稳稳的上班,需要用钱妈给你拿。”
什么叫亲妈啊?
这就是!
陈子安彻底服了。
只有老陈同志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他是真没想到,自己的老妈思想竟如此先进,脑回路竟如此清奇!
但仔细想想......
诶?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逻辑真能自洽!
除了老陈同志有点惨之外,确实是挺完美的解决方案。
陈卫国砸吧着嘴寻思了一阵,也跟着点头:
“你妈说的有道理,明天你跟我到厂里办手续,然后我去研究摆摊。”
“我都一把年纪了,不怕被抓也不怕被人瞧不起,但是你不行,你才多大啊?”
到底是自己儿子,老陈同志虽然嘴上天天骂,可实际还是心疼的。
在他的认知里,不能给儿子顶起天、抗起事儿,那还叫什么老子?
他就是个普通工人,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本事,只有一膀子力气。
既然能帮到儿子,那说什么也得上。
爸妈的真切关怀,让陈子安心里暖洋洋的。
但他非但没被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摆摊儿的决心。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要承担未知的风险,但吃到嘴里的肉,一定是最鲜美的。
赚钱要趁早,不然等到一把年纪再发财,还能享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