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编

贺新郎·别友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注释‖

挥手从兹去 这句本于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即挥动手臂,以示告别。从兹,从此。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本句意为临别之际,不免生出离别愁绪,虽然已经互诉苦情,爱人相向,仍不免再次诉说与叮嘱。堪,经得起。那堪,怎么能忍受,一说作“兼之”解,加上,更加。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眼角眉梢都似恨 眼角眉梢,代指面部表情。恨,本义为怨恨、后悔或遗憾,此处作愁恨解。

前番书语 前番,指上次。书语,书信中的话。

过眼滔滔云共雾 本句意为误会犹如烟云,很快就会消失。过眼,即经过眼前,迅疾短暂。宋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滔滔,流逝、消失。云雾,比喻误会。过眼云雾,犹过眼云烟。

知己 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意指彼此之间的误会可以化解。

人有病 一说指作者内心因误会和惜别而产生的痛楚,一说比喻人民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所造成的病痛。

半天 半空中。

肠已断 形容极度悲痛。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涯孤旅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孤旅,孤身行旅,独自在外的人。

倚仗,借助。

愁丝恨缕 愁如丝,恨如缕。意谓两情深重,不忍离别。

昆仑崩绝壁 意为昆仑山的峭壁倒塌,和下面的“台风扫寰宇”都用来表示“割断愁丝恨缕”,参加革命斗争的强大决心,同时也烘托了未来的大革命的声威。

寰宇 犹天下,旧指国家全境,今亦指全世界。

重比翼,和云翥(zhù) 指重逢时再一起投入革命斗争,宛如在云霄中比翼双飞。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韩诗外传》卷五:“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亦为“比翼鸟”的略称,喻夫妇相伴,后多指夫妇、情侣,三国魏曹植《释思赋》:“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翥,向上飞。《说文解字》:“翥,飞举也。”

‖赏析‖

国尔忘家:凭割断愁丝恨缕

——重读《贺新郎·别友》

1978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诗词三首》。《贺新郎·别友》是其中之一,标题为《贺新郎》,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二三年”,并附有作者手迹一件。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收入“正编”,标题仍为“贺新郎”。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时,收入“正编”,标题改为《贺新郎·别友》。现在通行的这首词,以《人民日报》刊载的手迹为底本,只是订正了手迹中的笔误,如“前翻”订正为“前番”,另将“环宇”写为“寰宇”。

1992年12月,《中国风》创刊号发表了该词的另一件手迹,词牌名为“贺新凉”,是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书赠丁玲的。这份手迹印证了美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的记述:“有时他(毛泽东——引者注)引述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或者背诵他自己的诗词。有一首是怀念他第一个妻子的。她已经由于是他的妻子而被国民党杀害。”史沫特莱1937年春由丁玲陪同从前线回到延安,史沫特莱提到的词作,应当就是丁玲珍藏的那首《贺新凉》。该书注释写道:“本词最近发现作者又一件手迹,标题为《别友》。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夫人杨开慧的。”该词还有一份手迹,是1961年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书赠副卫士长张仙朋的。

这首词是离别感怀之作。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也记载说,1923年9月,毛泽东由上海回到湖南。“这次回湘,毛泽东和杨开慧仍住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二十二号。开慧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负担很重,生活清苦。毛泽东回来后她格外高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毛岸青也于十一月降生了。可是刚住了三个月,毛泽东就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要他离湘赴上海。临行前,毛泽东强抑感情,作《贺新郎》相慰。”《贺新郎·别友》倾诉了毛泽东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深刻体验:一方面,他与杨开慧难舍难分,写得缠绵酸楚、黯然神伤;另一方面,为了革命事业,他又必须毅然前行。

《贺新郎·别友》上阕写离别之际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挥手从兹去”,化用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和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相濡以沫的夫妻又要分别,苦衷情思倾吐不尽。“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情感的潮水汹涌激荡,颇似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热泪欲零还住”又使刚强的理性形象跃然纸上,这和唐代陆龟蒙《别离》诗所言“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异曲同工。

“知误会前番书语”,指毛泽东抄赠元稹的《菟丝》一事。(诗题亦作《兔丝》——编者注)杨开慧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身兼秘书、机要、文印、联络、总务等多种事务。但她还有繁重的家庭负担,忙里忙外,也渴望得到丈夫的关心体贴。而毛泽东则认为儿女情长会削弱革命意志,为鼓励杨开慧更加刚强,他把唐代元稹的《菟丝》抄写给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杨开慧觉得把她比作“菟丝”是轻视她。“过眼滔滔云共雾”,夫妻间产生误会在所难免,一旦解释清楚,自然成了过眼云烟。“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极感人肺腑之言,既是感情上的海誓山盟,也是理智上的深情抚慰。“人有病,天知否?”这不但流露出夫妻离别的苦衷,更是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忧虑。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自屈原以后的诗人,往往一有“苦情”便有仰首问苍天的诗句。这同《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样,表达了“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

词的下阕写离别时的所见所感,彼此间的眷恋之情,对杨开慧的激励以及投身伟大革命的豪情壮志。“今朝霜重东门路”,“东门路”既实指当时长沙东门之一小吴门外通往火车站的道路,又借用古诗中的典故。《诗经》中有《东门之墠(shàn)》《出其东门》《东门之枌(fén)》《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五首诗,全是写男女爱情的,故事地点都在东门之外,故后人有借东门之行表示夫妻离愁别绪。“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处的“横塘”指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当时作者和杨开慧住在这里。因塘东西长,南北窄,作者特称横塘。横塘本指三国时吴国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沿秦淮河至长江口修筑的长堤,因当时建业是繁华帝都,横塘便成为人们远行来去之所。横塘在古代诗词中多借指妇女居住的地方或送别的地方,如南朝梁人萧纲《药名诗》有“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宋代范成大《横塘》有“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作者重任在肩,只能承受别离之痛,独自远行,投身于斗争实践。“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四句,曾写成“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远不及现有的句子来得果敢坚定。诗人用比兴象征表达了革命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以昆仑山绝壁崩塌,台风席卷天下的气势,誓把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同时,又表达了与杨开慧比翼双飞、共同奋斗的坚强决心。毛泽东和杨开慧是搏击时代浪潮的弄潮儿,是叱咤风云、振翅双飞的比翼鸟。

《贺新郎·别友》围绕一个“别”字来铺写,从话别、送别写到别后,脉络分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词的上下阕重复使用了一个“恨”字,“爱并恨着”,这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复杂现象。爱之深,恨之切,正如唐代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所写:“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该词始发于情,而终归于理;落笔于别情,收笔于革命。刚健中含柔情,婉约中寓豪放,意境开阔宏大,使儿女情长得以升华。

1941年,曾当过毛泽东塾师的毛宇居主持编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他在“毛泽东”条目中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字。新中国诞生后,毛宇居又欣然写下《七律·颂导师》,深情赞颂毛泽东“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用毛宇居的赞语来解读《贺新郎·别友》,可谓一语中的。这首词抒发了难分难舍的夫妻情、为理想共同奋斗的同志情和战友情,表现了一个革命家“闳中肆外,国尔忘家”的崇高境界。

(汪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