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独立 单独站立。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也有卓然特立、有所思虑之意。唐杜甫《独立》:“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湘江 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的最大河流。

橘子洲 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古时以盛产美橘而得名,相传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

万山红遍 万山,指岳麓山及长沙周围的群山。岳麓山上多枫树,秋天经霜后枫叶变成红色。

百舸(gě)争流 众多船只争相行驶。舸,大船。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竞逐涌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指雄鹰搏击长天,鱼儿悠游绿水。化用《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浅底,指清澈见底的水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天地间的众多生物都在秋天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霜天,深秋天气。北周庾信《和裴仪同秋日》:“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寥廓 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沉浮 泛指世间一切事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百侣曾游 这句是说自己曾领着许多同伴到此地来游历。“百侣”和诗中的“同学少年”指作者1914年至1918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和革命友好。

峥嵘岁月稠 这句是说过得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引申为不平常。南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稠,多。

挥斥方遒(qiú) 这里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遒,强劲。

指点江山 指点,意为批评、评论。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江山,喻指国家、国是。

激扬文字 文章充溢着宣扬真理和革命思想的豪情。激扬,激励宣扬。《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喻指把当时的反动军阀和政客看作粪土一般。《后汉书·李固传论》:“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万户侯,古代食邑万户的侯爵。

中流 水流的中央。《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

阻止。

‖作者自注自解‖

关于“击水”,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关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赏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重读《沁园春·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地方,是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的中心。1911年到1925年,毛泽东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前夕,与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这是他革命活动开端的重要事件。1924年底,毛泽东回乡养病并继续开展农民运动,遭到军阀通缉。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帮助、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准备前往广州。在长沙期间,他重游当年求学时代与同学、朋友常常游览的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地。在橘子洲头,他看着眼前浓烈的秋光,回忆起往日奋斗的峥嵘岁月,感受到“万山红遍”的革命高潮即将来临,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花叶凋落,秋风凄冷,一片衰败之景。自古诗人们笔下多写悲秋之景和哀伤之情。如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等。毛泽东这首词同样写秋景秋情,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澎湃激情。上阕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时间和地点,“独立”一词也暗含了词人人格、精神与情感的独立和强大。“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以一个“看”字领起,世界万象,尽收眼底,以“争”“击”“翔”展现了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跃动当中,这种动态的意象,其实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命力量。“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一个精妙的总结,“竞”也写出了笔下意象所蕴含的对外在世界的抗争性。词人笔下的秋景不再是衰败之象,而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那么又是谁在“看万山红遍”,看这生机勃勃的霜天万类呢?其实就是下阕中的“恰同学少年”。这是毛泽东这首词中的第一个伏笔。看这辽阔世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苍茫大地,谁又是这一切命运变化的主宰呢?是造物主吗?还是另有其人?这是毛泽东这首词的第二个伏笔。词人思绪万端起伏之下的这个考问实际暗含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情怀,自然地转入下阕,同时也回答这个很重大的问题。毛泽东这首词逻辑的谨严周密也可见一斑。

1925年正是大革命高潮的时候,各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长沙又是革命的中心之一,也是毛泽东求学、奋战多年的地方。站在橘子洲头,往日一幕幕不禁涌上词人的心头。湘江畔,秋景如此浓烈,革命形势也有如这秋景一般“万山红遍”,这时的毛泽东才三十出头,胸怀壮志,意气风发,豪迈地问出“谁主沉浮”这样宏大的问题。词人的回答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风华正茂、指斥时弊、慷慨激昂,充满了青春飞扬的革命激情。“恰”字引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革命者的青春风貌和革命气概。这一群人心怀理想、豪迈自信,一同游泳激起的浪花都可以遏止前行的飞舟,可见革命的激情、汹涌浪潮和强大信心。这里词人也暗用了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用来喻指众人的革命理想。浪潮可以遏止飞舟,革命的理想也一定能够实现。毛泽东在1958年《毛主席诗词十九首》自注中,特别提到当年写过的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充沛激情和坚定信念。与上阕结尾类似,下阕也以问句收尾,不过这里是反问,是肯定式的发问,我们都已经知道了答案。至此,词人在上阕结尾的提问得到了完美的回答,主宰苍茫大地的,正是心怀伟大理想,为之奋力斗争的热血青年和革命者们!

毛泽东的词意象丰富,意境雄阔,擅于在情景融合中体现革命豪情。《沁园春·长沙》就是典型代表。繁富的空间意象是词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的体现,上阕中密集的动态意象既是词人站在橘子洲头所见实景的描绘,同时也有词人心头的想象,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是当时革命形势的写照。这种宏大背景下的发问引入抒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过渡自然而贴切。下阕的回答同样也是密集的人物情态描摹,生动而壮阔地展现了革命者的慷慨激情和豪迈情怀。十几年后的《沁园春·雪》同样如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上阕展现了北方雪景的宏大与奇特,引出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结构模式与《沁园春·长沙》相似。下阕结句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是对前述英雄人物的总结,体现出词人的自信和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同时也是对《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革命豪情的遥相呼应。当年的青春革命者要做这个世界的主宰,如今正是这伟大的新世界的开辟者和创造者,真正成为了时代的主人!两首《沁园春》,一写秋景,一写雪景,都落实在人,归结于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词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从《沁园春·长沙》到《沁园春·雪》,这一路诗词的历程,既是一个伟人的历程,一个时代的历程,更是一个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跟随着一个时代,创造着一个时代的伟大历程。

毛泽东特别擅长用古典诗词来展示时代精神。作为诗词创作的主体,毛泽东在诗词中记录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判断,始终保持着革命的激情和创造的雄心。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1925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用《沁园春·长沙》展现了当时青年的风采,回应了“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展现了青年对于时代责任的担当。在充满革命激情和信念的青年手中,我们必然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带来新的气象。

(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