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太子年轻有为(求追读)

随着刘荣话音落下,原本还在热热闹闹喧闹的打牌声音,瞬间安静下来。

丞相陶青面带笑意的看着太子刘荣,非常赞同的点了点头。

太尉周亚夫不知道是输得太多,还是在战场上带兵日子太长,神色冰冷,眼神充满愤恨的看着丞相陶青。

而魏其侯窦婴,则是在刘荣注视的目光下,唉声叹气一声,而后哂笑出声。

“是……”

“天下事,哪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有时候左右逢源,想要讨好所有人,结果只会阴沟里翻车,被所有人抛弃不信任。”

“太子做出选择挺好的。”

言罢,魏其侯窦婴像是下定决心一般,对着刘荣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十几块金灿灿的金饼,全部押在刘荣的桌子面前。

“太子,这一把,老夫依旧押注你。”

最简单不过的一句话,也是表明了窦婴,以及窦婴身旁,丞相陶青和太尉周亚夫的立场:太子好好做,我们这些做老臣的,愿意信任你,跟着你。

体会到窦婴的深意,刘荣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深深的看着面前的三位朝堂重臣。

许久之后,他将手中的牌全部出完,从牌桌前站起身。

“今天,已经赢麻了。”

“接下来该忙正事了。”

嘴上这般说着,刘荣将身前赢过来的上百块金饼,聚拢起来,全部塞进布袋子里。

“近些日子,我的那些弟弟们,也没有闲着。”

“我将东宫的银钱一大半都交给他们,除了让他们到处挖贤者之外,大部分都用于研究。”

“——前两日,老二特意跑过来跟我说,一直研究的纸张已经初步制出来了。”

“纸张轻便,易于保存。”

“太傅平日里最喜读书,竹简多有不便,随后可去瞧瞧。”

……

“哦,对了。”

“太尉啊……”

一声招呼,太尉周亚夫抬起头,看到刘荣对着自己微微点头,他也没开口,只是静静等着对方继续说下去。

便见刘荣招呼寺人端过来一些东西,掀开之后竟是老旧竹简,随即如数家珍般,递到周亚夫的手中。

“论军事,天下莫有与淮阴侯韩信比肩者,留下了兵学著作《韩信》三篇,还有与留侯张良一同整理流传各家兵书。”

“曾经听人说,太尉最喜淮阴侯?”

“诺,这三篇是《韩信》,就赠给太尉了。”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五家兵法,也一同交于太尉。”

“——这是我特意向父皇求取的,断不可任由他人随意翻阅。”

刘荣话音刚刚落下,太尉周亚夫原本阴沉的脸色,只在一瞬间便流露出前所未有的狂喜之色。

刚准备起身躬身行礼,却看到刘荣像是没事人一样当做没看到,偏过头看向丞相陶青。

“丞相刚正严明,平日里除了政事,一般不与人交流,所以也不知道你喜欢什么。”

“如今已到腊月,恰好最近招募的匠人们,根据我提供的图纸,针对不同家庭做出来两种取暖方式,一种是火炕,一种是火盆,经过简单改造后,整日都会保持暖和,即便睡觉也不会受到影响,更不会有死亡情况发生,最主要的是造价低廉,寻常百姓也用得起。若是丞相觉得能行,可以进行小范围推广。”

这一下,不仅是丞相陶青面色微变,便是太尉周亚夫,魏其侯窦婴,都有些按捺不住想要伸手接过图纸瞧瞧的冲动了。

在如今的时代,人们在室内取暖的主要方式依旧是生炉火,王公贵族和士大夫常常使用铜制的暖炉,在其中燃烧木炭取暖,或者干脆直接利用薰炉燃香发热。

可问题在于燃烧更易,效率更高的木炭,会随着天气变得越冷,价格就越高,压根就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供得起的,木炭昂贵之时,并非人人都有能力购置。

只是眼下刘荣说出来的话,如何不让他们感到惊奇呢?

——做太子的,竟能如同先帝那般,体恤百姓?

何尝不是大汉之福呢?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虽然不像久居深宫的太子能做出来的事情,但这份良善之心总是没错的……

此番瞧见太子刘荣递过来的图纸,在丞相陶青满是激动,太尉周亚夫充满震惊的眼神注视下,刘荣又对着丞相陶青说道:

“就这样吧,若是你们还想继续打牌,就在东宫玩就是了。”

“我得去找一趟父皇。”

“——父皇派寺人传唤我两次了,若是再不去一趟,都不知道要生气成什么样子……”

面带笑容的说着,刘荣甚至捋了捋有些发卷的袖子,这才整理了一下衣冠,朝着天子启所在的宫殿走去。

而在拍桌前,看着太子刘荣离去的身影,三位朝堂重臣脸上,也流露出不着痕迹的笑意……

……

未央宫。

除了天子启,奉常窦彭祖之外,整个大殿内,便只剩下候着的寺人们了。

桌案前,天子启脸色阴沉如水,额头青筋暴起,俨然已经到了暴怒的极限。

而在大殿中央,奉常窦彭祖匍匐跪倒在地,脸上满是悲哀之色。

很显然,君臣二人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并且一时间并没有达成合理的成果。

大殿寂静了很长时间,终于,天子启打破了这份寂静,强忍着滔天的怒意,朝着窦彭祖大吼道:

“奉常,究竟要让朕说几次,你才能明白?”

“——七国之乱虽然平定,但是还没彻底结束呢!”

“朕虽然已经拿回各个诸侯国的支郡,边境,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却依旧拥有着数十座城池的拥有权和使用权,这些诸侯国对朕和长安朝廷来说,依旧是非常大的威胁!!”

“——朕现在要做的就是处理后续影响啊!!”

“当年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还得继续推行下去!!!”

“朕先后分封诸位皇子为诸侯王,又取消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还要改革诸侯国的官制,就是为了让诸侯王们失去政治权力!”

“这种关乎汉家江山社稷的大事,朕若是不趁着推恩令的大好机会推行,难道要等到朕死了之后,见到先帝,见到高皇帝后,再问他们能不能修改汉家祖制规矩吗?”

强忍着砍死奉常窦彭祖的心,天子启苦口婆心的劝导,颇为烦恼的用手扇了扇风。

只是奉常窦彭祖依旧是那一副匍匐跪倒在地,一脸悲哀的表情,似乎在祈求天子启。

“正式因为关乎到汉家祖制规矩,陛下,才不得不慎之又慎啊……”

“若只是单纯的推恩令,都不需要陛下开口,老臣自当为陛下鞍前马后,为推恩令摇旗呐喊。”

“但是如今太学的后备力量,还不足以完成陛下的要求,乃至前往整个大汉所有诸侯国控制啊……”

这,便是提到了天子启和奉常窦彭祖最大的矛盾所在。

第一个矛盾,是天子启准备借着推恩令,不仅将诸侯王的兵权,官员任命权,铸币权,盐铁经营权等等收回来,还要剥离诸侯王的政治权力,也就是说让诸侯王像猪一样活着,奉常窦彭祖却觉得陛下太过心黑,这样一来,汉室江山就不是刘氏说了算,会有颠覆的风险。

这不符合高皇帝当年定下的礼制,以及违反了先帝文皇帝厚待刘氏宗亲的承诺。

而最大的矛盾,便是天子启认为《推恩令》推行之后,大汉各地的诸侯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官员位置空缺,想把太学内的学子们全部撒出去。

只是作为掌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地位非常崇高,位列九卿之首的奉常,窦彭祖看来:太学内的复杂情况,究竟有多混乱;以及从先帝登基之后,便长期处于与老臣之间的争斗,而天子启登基后,便只信任和提拔做太子时的幕僚臣子,而太学内的学子们的水平,又烂到了怎样骇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