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大林溢于言表的失望和泄气,游野冷静得多;他回想着记忆中看到的一幕幕画面,突然说:“也许,线索并没有完全断掉。”
大林问:“怎么说?”
游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伸手在空中一点,一幅静止状态的画面浮现;那是记忆中抽取的一个瞬间,大约是凶杀案发生之前,小将们往土坑里填各种零碎的时候。游野放大了画面,将原本土坑最边缘的一角拉到了画面中央,那里有一个小小的、不到半尺高的白瓷人物塑像躺在各种破碎杂物之中,难得地基本保持完好。
游野问:“你认得这个塑像是谁吗?”
大林仔细看了看,只见塑像是一个白发长须的老头,五官长相慈眉善目,但是那三头身的比例看着却不像一个成年人,更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这应该只是一个工艺品吧?”大林的回答有些犹豫,因为陶瓷塑像的规格形制实在不像个摆放在庙里的神像。
不论佛寺道观,乃至大大小小的神庙里,塑像的风格都有一定之规:佛祖菩萨突出慈悲,神仙道祖肃穆高远,帝王将相威严华贵,有武力者威武雄壮,有德行者雍容平易;但是大林从没见过哪座庙里的神仙形象会按照三头身的婴儿比例来塑造,因为那更像某种文创工艺品,供人把玩亲昵,而不是高高在上享受香火的神明。
游野问:“你没见过?”
大林依然犹豫:“有点眼熟,想不起来。这个塑像怎么了?”
“我们之前翻找山坳土坑的时候,这个东西……”游野指着那三头身塑像说,“根本就没出现过。”
大林提醒道:“有没有可能填埋的时候碎掉了?那看着像陶瓷,很容易碎的。”
游野轻轻摇头,说了句“注意看”,随即伸手一滑,记忆画面开始快速流动。小将们离开、两个盗墓案犯争吵、谋杀、挖坑埋尸、焚烧和填埋——整个过程又重新展现了一遍。
在更多人的记忆画面里,那个白瓷塑像时不时就惊鸿一瞥地闪过,说明许多人潜意识里都见过且记得这个东西;而且从始至终它都安安静静躺在土坑最角落里,除了被烟火熏得黑了些,并没有受到更多影响,直到土坑被彻底填埋。
“被埋的时候它没碎、没坏,就算埋在地下几十年有破损,也不至于一点痕迹都没有。它和头骨都从土坑里消失了,会是巧合吗?”游野的问题意有所指。
大林摇了摇头:“我也不相信,哪有那么多巧合,这又不是小说故事?”
“所以,那个塑像到底是什么呢?我放消息卖阴气原石的时候,很多阴神来找我问价,但是没见过这位。老头的相貌,婴孩的体型,比侏儒更不成比例的身材特征,如果见过一定印象深刻——你知道永阳有这样一个阴神吗?”
听到游野的问题,尤其是听到“老头的相貌、婴孩的体型”时,大林脑子里灵光乍现:“竹篮翁?”
“谁?”游野没听清。
“竹篮翁,永阳民间传说里的一个人物,据说是活了三百多岁,从宋朝一直活到元朝;因为活得太久,到了后来身体逐渐萎缩成婴儿大小,最后被他的后代装在竹篮里供养,所以被称为‘竹篮翁’。这个故事在永阳流传很广,早年的县志里都有记载……对,我想起来了,据说他就是泉埠村人。”大林说着又摇了摇头,似乎对自己的推断有所怀疑,“可他只是个传说中出奇长寿的人物,三百多岁的时候还是死掉了,并没有成神,更没听说有什么地方给他建庙供香火的。”
“完全没有香火吗,你确定?”
大林摇摇头,不敢确定,问:“有没有庙和香火,很重要吗?”
“很重要,关系到这个‘竹篮翁’有没有机会变阴神。除非像我们夜游神这一类天生阴物,其他不管什么东西,想做阴神,必须有人间的香火愿力;庙可以不是你自己的,神像也可以不是你自己,但一定要有。”
“啊?”大林惊讶不已,“什么叫‘可以不是自己的’?”
游野摆摆手:“以后再跟你解释,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如果那个塑像当真是‘竹篮翁’,说明他就是以本来面目出现,跟那句话也没多大关系。现在还是先想办法确认‘竹篮翁’到底有没有受过人间香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听游野如此说,大林也只得按捺下好奇心,想了想先给黄老师拨去电话;电话接通,大林笑着先道歉:“不好意思啊黄老师,周末还打扰你。”
黄老师笑得很爽朗:“没事儿,我早上正闲着呢!怎么,有事啊?”
“是这样,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刚才查历史资料,看到‘竹篮翁’的故事,想问一下历史上这个人是真是假?”大林没有直入正题,而是选择了迂回。
黄老师笑道:“是不是觉得三百多岁匪夷所思啊?不奇怪,这个确实不合科学常理;我们也觉得,所谓三百多岁的传说应该是各种巧合、附会的结果,不太可能是真的。至于具体原因和传说形成的过程是什么,有很多种猜想,不好说哪种就一定是准确的。”
“这个人的故事这么奇特,有没有听说和他有关的遗迹,像什么他去过的地方、住过的地方、又或者供奉他的庙宇之类的?”大林把自己的目标掩藏在许多个假设之中。
黄老师否定了大林的大部分设想,语气十分笃定地回答:“并没有,‘竹篮翁’只有故事传说,没有遗迹留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认为这个人物本身可信度不高的原因。至于说供奉他的庙……他也没有独立的庙。”
大林眉头一跳,听出了黄老师言下之意,追问:“没有独立的庙,就是说还有不独立的,也就是……附属的庙?”
“嗯,算是吧!记得我之前跟你说的鳌头宫吗?”
“记得啊!”
“就在鳌头宫里。以前文物普查的时候我去鳌头宫看过,凌将军神像旁边就摆着一个‘竹篮翁’的塑像,非常小;我问当地人,他们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谁最早给他摆上去,据说当地人印象里一直都有。所以八十年代修复鳌头宫的时候,他们就照旧例做了一个‘竹篮翁’的塑像继续摆在那儿。”
黄老师并未意识到大林这次咨询的异常之处,只当做是尽了自己文化专题栏目顾问的职责,解释起来十分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