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峰回路转

杨国忠此言一出,顿时诸臣开始窃窃私语。

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

李璘气的在心里问候杨国忠祖宗十八代,真是个死有余辜的东西。

哥舒翰没败前,他杨国忠四处阻拦,这一败了,立刻同意。

这是摆明了让自己去潼关送死。

杨国忠淡淡看了李璘一眼,不动声色,心里却在冷笑。

那么爱做梦?去吧,去潼关好好做。

李隆基也陷入了沉思,他认为杨国忠这个方法听上去有点用。

刚才是有点恼怒杨国忠,可这杨国忠到底是忠于自己的心腹,犯点错很正常。

更别说,正好李璘也两次主动提出来去潼关。

于是,他沉吟道:“十六郎,许你戴罪立功,赴潼关监军,佑我大唐。”

李璘有苦说不出,哪里敢反驳,只好躬身同意,“遵圣人令。”

哥舒翰都败的一塌糊涂了,这会儿再去潼关,真是如赴火海。

杨国忠紧接着说道:“连夜就动身吧,军情紧急,早去为好。”

“你……”李璘心里不知道说什么好,没吭声。

没想到,李亨突然发话道:“圣人,儿愿同去!”

“嗯?”李隆基眼神一瞥,“何故?”

李亨朗声道:“儿为储君,圣人之子,当为圣人守社稷,御国门。儿为十六郎之兄,兄弟情深,不忍见十六郎孤身赴关。”

一番慷慨发言,李亨接着道:“恳请圣人成全儿心志。”

李亨是太子,是大唐的继承人,他若去潼关监军,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李隆基不禁想到了之前杨国忠怀疑李璘与李亨密谋哥舒翰有谋逆的猜测。

至于两人被圈在十王宅是如何联络上的哥舒翰,并不重要,有这个怀疑就够了。

不可不防!

若放在之前,他要好好敲打一下李亨,但眼下是不行了。

李隆基沉声道:“不可,你为储君,不能以身犯险。不如朕御驾亲征,你留下来监国。”

数月前,封常清、高仙芝败退长安时,李隆基就曾想御驾亲征,留李亨监国,甚至都下了诏。

可杨国忠担心李亨监国期间借势把自己整死,毕竟李琬当了征讨元帅后,稀里糊涂死了。

许多人都怀疑是李亨下的黑手,但没办法追究。

这要是留李亨在长安监国,自己乃至杨家岂有活路?

于是,他唆使杨玉环带着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面见李隆基,哭诉劝谏。

杨玉环带着三姐妹卧倒在地,口中衔土,匍匐请死。

无奈之下,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李隆基心一软,放弃了御驾亲征。

这回,李隆基旧事重提,杨国忠立即意识到了严重性。

“圣人,万万不可!”杨国忠立即站起身反对。

“臣也觉得此事不成,潼关过于凶险,圣人万不可以身犯险。”韦见素赶紧发话。

魏方进,萧华等人也跟着出声表示反对。

见大家这么说,李隆基只好悻悻作罢,借台阶说:“罢了罢了,就由十六郎去吧。”

其实他不是真的想去潼关,这回是万分凶险,他不敢去。

他很清楚自己提出要御驾亲征,群臣定然反对,但必须要说出来。

只有这样方能彰显他李隆基不怕死,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决心,激励军民誓死守潼关,卫长安,也能让百官恪守职责。

这场议事结束,这些话必须命人传出去,传到长安乃至大唐所有人口中。李隆基暗暗想道。

李亨知道自己赴潼关无望了,他面无表情地看了眼李璘,不知在想些什么。

“十六郎,速速启程,此去务必恪守职责,与大军处好关系,莫肆意妄为。”

李隆基又强调了一句。

李璘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那就是不要学边敬诚。

“喏。”他答道。

边敬诚被斩一事,李隆基的处理方式是和此前杜乾运被杀一样——捏着鼻子认了。

这时候,还怎么追究哥舒翰或者王思礼的责任。

把人逼急了,开城门迎敌就完了。这种事历朝历代不是没发生过。

李璘只觉得讽刺。

李隆基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心疼李亨的命。

诸臣心疼李隆基的命,唯有自己,没人心疼。

李亨要去潼关定有其他图谋,李璘可不相信他的说辞。

我也是圣人的儿子啊。李璘在心里苦笑。

很快,李隆基命人拟好诏书,将李璘委任为行军判官(高级幕僚)一职,即刻赶赴潼关。

之前潼关大军的判官乃起居郎萧昕,作为皇帝贴身秘书的起居郎,当然是李隆基派去监督哥舒翰的,却不幸死于乱军之中。

还好,李隆基稍稍仁慈了一点,允许李璘回府邸告知一声家眷。

李璘揣好诏书,准备离开中书省官署,猛然迎面进来一人。

只见此人约莫知天命年纪,身材高大,身姿挺拔,颇有威严,又带一些文人气质。

正是高适!

他浑身被汗水浸透,气喘吁吁,应是从潼关骑马一夜奔袭而至。

“高适怎么来了?”李璘不打算急着走,先看看情况。

只见高适没和任何人打招呼,三步并作两步,朝着李隆基下跪道:“圣人,臣不请自来,崔乾佑即将带大军袭至潼关城下,潼关危矣!”

“望圣人募百官子弟,开府库,纳豪杰,抽禁军,聚十万之众,臣以项上人头作保,势必守潼关不失!”

他豪气冲天,并无半分惧色。

有一万精兵在潼关坚守,能守几日,但持续下去难说,必须要有大军支援。

若得十万兵员,虽多为滥竽充数之辈,但坚守城门比攻城容易多了,总有一些能用的兵。

哥舒翰、王思礼、李承光没脸也不敢来长安,只能是他这个被哥舒翰委任的守关都将亲至长安,说明情况,请求支援。

在此之前,诸多大臣讨论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这个方案,李隆基有所考虑,杨国忠却坚决反对。

杨国忠说潼关肯定守不住,二十万大军一夕殆尽,从哥舒翰、王思礼到下面士兵,均是无能之辈。

他直言就是二十万头猪,放在那让叛军杀,也得不停歇地杀三天。

杨国忠分析认为,指望这些人守城,是不可能的,那些逃回来的溃兵被吓破了胆,一定会四处散播叛军的勇猛,乱军心,废军纪。

招募的新兵那就更加不堪一击。

那么最终结果是直接葬送整个长安的防御力量。

杨国忠的话不无道理,所以李隆基暂时搁置了募军去潼关的建议。

现在,被高适这么慷慨激昂地一说,他的心又蠢蠢欲动了。

李隆基认真想了想,忽地拍案而起,大声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