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彩蛋章(说些题外话)
- 挽唐,从安史之乱开始
- 不会飞的虎皮鹦鹉
- 4774字
- 2024-11-26 22:59:05
这书前几章是有些掉期待,主角一直面临着困境,到潼关后有些气色。但到目前有些拖沓了,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有点掉追读。
所以,我小小剧透一下,转折马上来,大概四五章后就结束了潼关副本,剧情进入第一个小高潮。也就是46章开始,将有一些期待能看到的东西。
我在写的时候也想了很多,玄宗末年的皇子,形同被圈的猪仔,除了李亨外,其余人面对这种局面,能做些什么?
对李隆基人间显圣,一顿乱吹忽悠吗,这招要是李建成、李泰或者朱标去用倒是好使,对李隆基没用。
无权无势,无兵,无重臣武将支持,无母亲的娘家势力和正妃势力支持。
李隆基还防的死死的,奸臣也时刻盯着,想窝在长安短短时间内解决危机,除非开挂,召唤现代化军团。
哪怕把诸葛亮、李世民甚至近代的那位放在主角开局困境,也难以短时间内力挽狂澜。
所以只有走出去。
要是贞观朝,那能办的事就太多了,权力不可同日可语。
所以他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无能为力的事,直至到了潼关,凭借着人格魅力和一些表现渐渐获取了军心。当然,此处猪脚光环很多。
我也没给他开太多天眼,比如他并不知道哥舒翰历史上被火拔归仁所挟持投降的事,也不清楚高适当时在潼关。
第一章作家说就点明了,主角绝对不是塞了本唐史在脑袋里。
也没有搞火器、大炮、枪支。
只是一方面发挥咱dang优良传统,爱军如子,识人善任,稳住本就有些寒心的军心。
另一方面就是出奇制胜。(大概是看了一个月兵书爆发的一些灵感。)
而猪脚一开始也没想到杨国忠如此机关算尽,处处置人于死地。
设定的主角也就是穿越过去一个月,都没见几次杨国忠甚至李隆基。
原身的记忆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放了部随时可观看的电影,终究与自身去体会是两回事。
李隆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清楚,主角也不例外。但历史归历史,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还要为之。
有万分之一的几率,也要去搏一搏,万一李隆基听了李璘的劝告,那悲剧岂不是可以避免。
让哥舒翰不出潼关是最好的挽大厦于将倾的办法了。
不试试怎么谈得上失败呢?怎么甘心呢。
如我们表白一个女孩子,明知她不喜欢我,却还是心存幻想,甚至还死缠烂打。(我就做过这事)
再如前女友不爱我了,非要去挽留。
都是一个道理,豁出去脸皮给自己找罪受,希望有奇迹发生。
所以他要去冒死和引起杨国忠不满的风险,试探李隆基,尝试劝说。
明知会陷入险地,却还是要试试。因为那是当下解决潼关拯救长安的最好计策。
但是奇迹没发生,所以主角吃了亏,后面自然就长进了。
因为他的初衷就是避免长安陷落,不得不冒险。他既有那种悲天悯人的性格,也有杀伐果断的一面。
不然什么也不做,坐等长安陷落,马嵬驿兵变,李亨夺位,自己在江南拥兵自重再伺机发育,胜算更大。
他也冒风险借着托梦泄露一些天机给李琩和咸宜,这两人对他也很好,投桃报李。
总得有想救的人吧。
其实,我开局是想过写主角直接自荐接替死去的荣王李琬,与李隆基、李亨一番勾心斗角过后,接着赴潼关上任,然后一步一步谋划,掌控潼关军权。
那样更符合大多人的认知,只是我更想写的符合人性一些。
而一万人守潼关,能守住,我觉得也正常。
张巡守睢阳不多说,晚些年的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之变,朱泚占了长安,派兵围困匆匆逃到奉天,缺兵少将的唐德宗。
朱泚历经一月时间都未攻下奉天,最后援军到了才逃走。
所以,只要将士素质还行,死心去守,城墙又比较险要,再无内鬼的话,不容易丢。
再说说为何朝廷这样对潼关将士,都还死心塌地守的缘故。
我的逻辑是一方面这些将士都是河西、陇右老兵,对大唐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很尊重王思礼,也被高适和李璘的表现所诚服,正如张巡守睢阳一样,绝境中几乎无人支援,也没有人苟且偷生进行投降。
这些老兵是有血性有气节在的,虽也是很寒心,但在主将们团结不畏死的感染下,依然默默付出。
另一方面如北庭都护府,安史之乱爆发后,陇右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没有任何支持,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都没投降吐蕃,最终被吐蕃耗死,攻了下来。
再有实际上安禄山造反后,平卢镇陷入了分裂,有部分平卢的将领不愿意跟着造反,仍旧心念大唐。
平卢军先锋使董秦(后赐名李忠臣)和刘客奴(后赐名刘正臣)杀了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叛乱后,新任命却投靠了安禄山的平卢节度使吕知诲,加上另一个将领王玄志。
主要是这三人带着部分不愿投降的平卢军直接开战,直扑范阳。(大概发生在安禄山攻下洛阳后不久。)
但是被同为由平卢军主力构成的史思明所败,后面陷入拉锯战。
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围困博陵的时候,这帮平卢军在后方也是时刻准备呼应。
安禄山这时候是急了,有心准备放弃洛阳回援范阳的。
直至丢了潼关,又发生了李亨北上称帝。这些平卢军和朔方军一样无奈放弃大好局势,绕路自北归。
出潼关这步棋真是整个大唐最严重的失误军事决策。
所以,那个时代许多大唐的将士是对大唐有很深的感情的,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哥舒翰,突厥人。王思礼,高句丽人。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
所以,我给李璘目前加的这个潼关守军合力拒敌的buff,我自认为还算合理,不怎么离谱。
历史上太多忠臣义士面对昏君的猜忌与背后捅刀子,都含冤忍了,也有些人反了,都很正常。
将士们更多的仇恨集中于杨国忠误国专权。毕竟,玄宗在开元年间取得的成就确实空前绝后,有目共睹,虽然存在很多瑕疵。
李白、杜甫、贺知章、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孟浩然都是活跃于开元盛世的人物,由此可见文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在此,也有必要多谈谈李隆基这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本来想放正文里,怕被人说水。
李隆基其实是个经历了严重童年以及少年不幸,患有严重ptsd综合症,也是反人格的人物。
皇帝都是孤家寡人,李隆基是到了至高境。
李隆基记事起,武则天还在执政,父亲李旦于他出生的前一年被武则天立为皇帝,是为睿宗。
睿宗名为大唐国主,年富力强,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许听政。在武则天的高压监视与控制下,吓成了半个废物。
689年,李隆基4岁时,被过继给死去多年的武则天长子李弘继承香火,自此很少见到父母。
690年,李隆基父亲李旦被武则天又废除帝位,迁居东宫,也吓成了半个神经病和废物。
691年,李隆基6岁,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两大臣私自谒见李旦,武则天杀死二大臣,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被圈禁了起来。李隆基等于进了生活富足,精神恐惧的监狱。
693年,李隆基8岁时,亲母窦德妃被诬告厌蛊咒诅武则天,被武则天下令所杀。
也就是说,本应是皇子无忧无虑的童年,却经历了父亲被逼得成了神经质,母亲惨死,自己被囚禁,没有感到一丝亲情间的疼爱。
705年,李显在神龙五虎拥戴下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李显做了皇帝后一年左右立马干掉五虎。
这时,掌握大权的是宰相武三思和韦皇后,李显和李旦一样,早已经废了,软弱无能,掌控不了朝政。
武三思又开始大肆清洗异已,任意凌辱李唐皇室女性,韦皇后都与其私通。这时,李隆基二十岁左右,只能看着。
707年,太子李重俊率发动景龙之变,杀了武三思、武崇训后意图再杀死韦后、安乐公主等,因士兵临阵倒戈而身死。
李显清算了儿子李重俊的党羽,接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继续把控朝政。
710年,傀儡李显被韦后毒死,李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
此时,一直蛰伏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等人冒着极大风险发动政变,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且全城戒严,大肆清洗,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族诛了韦后及其余孽。
这期间,李隆基故意释放心中那股闷气,满足长久以来近乎病态的心理。残忍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包括平民。
政变后,李旦重新当了皇帝,但依然是废物,李隆基做了太子,大权多落入太平公主之手,她也想做武则天。
太平公主感到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俩人矛盾日益加剧。
712年,李旦认为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但他谁都除不掉,便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名义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还掌握朝政大权。这彻底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甚至已经计划在李隆基饮食下毒。被人密告李隆基,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一举成功,把太平公主一党杀了个干干净净。
事后,逼着父亲李旦交出了大权,至此,开始亲政,改元开元。
此时,他28岁。
在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中渡过了二十多年,战战兢兢隐忍了二十多年,经历了五六次政变,终于手握实权,君临天下。
母子、父子、兄弟、叔伯、姑侄等相残的悲剧历历在目。
童年与青少年的不幸早已种下,无法痊愈。他能在真正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弄了个开元盛世,实属难得,近乎神人。
心理压力没把他逼疯,没有性情大变,开元期间一副明君之相,谁出其右?
他等于是时刻压制着心中的那股病态。
人往往经历了什么,就会提防什么。所以,他养成了多疑至极的性格,没有宽容之心,玩平衡,搞权术。
他对权力看的很死,宰相几年一换。强如名列大唐四大贤相的姚崇和宋璟,也不过任相三四年就被罢免。
而房谋杜断均是一直干到死,房玄龄更是当了二十多年宰相。
防止宰相专权的同时,这人对儿子更是防得很死。
建十王宅圈禁诸子,太子也不例外。
犯了错说杀就杀,父子恩情在他身上是不存在的。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是他的准则,所以有了三庶人一案,而李世民是怎么对待真正谋反的李承乾的,高下立判。
后面其坐视乃至纵容李林甫和杨国忠敲打太子与诸子。
所以我在本书中,就会强调李隆基由于早年的阴影和教训,无论李璘怎么表现,都会防一手。
他心里对李璘能有什么感情。
这个人的亲情几乎都用在大哥李成器、弟弟岐王李范,以及女儿咸宜公主、妹妹玉真公主等人身上。
这些亲情是抚平和补偿他童年少年不幸的慰藉,他对这几人很好,因为这几人没有任何染指权力的可能性。
政变始终是李唐的主旋律,自李世民玄武门始,历代皇帝几乎无不经历,是流淌在李唐皇室血液里的诅咒。
相比下,北宋、大明的皇位传承要好很多。
自宋到清,元我不想提。就没有发生过像样的通过内部的血腥流血冲突上位的事件,(宋二上位有争议,非明确政变,明夺门之变有特殊原因在),也没有武将藩镇造反架空皇帝的事件。
皇帝始终是皇帝,高高在上。
皇位一直很稳,威胁始终来源于农民起义乃至外族。
再说说杨玉环,杨玉环更像是李隆基深爱的宠物,懂得讨他欢心,李隆基酷爱音律,杨玉环也擅长舞蹈和音乐,又天真烂漫,长得倾国倾城,俩人算是灵魂伴侣。
在杨玉环身上,他才找到了久违的快乐。
那么,李隆基天宝开始就昏庸的原因也显而易见了。
打了一辈子仗,取得了如此成就,四海臣服,万民敬仰,不能享受享受吗?
悲剧就从任李林甫为相埋下了,李林甫干了近二十年宰相,远超此前李隆基的任何一位宰相。
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盛世了,李隆基开始享受了,许多政令皆放心交给李林甫处理,只要李林甫不反就行了。
只是,李林甫能反吗?严嵩能反吗?魏忠贤能反吗?和珅能反吗?
李林甫是李隆基忠诚的走狗,虽然为人阴险毒辣,不得人心,但治理朝政很有一手,颇有能耐,很令李隆基满意。
而且切切实实干好了两件事。
一件是搞钱,李林甫为贪图享乐的李隆基搞了不少钱财充实私库,供其享乐。
另一件是除掉对皇权可能有威胁的人,王忠嗣、皇甫惟明被杀,杀了太子和两个皇子,连番敲打第二任太子,将平衡玩到了极致。
只是,由奢入俭难啊,李隆基没了雄心壮志,也没有了及时惊醒,励精图治的决心。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的水平不用多说,唯一干的正事就是铁了心认为安禄山要反,劝说李隆基采取手段除掉。可惜,李隆基没听,祸端至此埋下。
所以,到后面猜忌哥舒翰更是正常不过的事了。
再往后,肃宗也猜忌郭子仪。
这是传承。
李隆基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早死二十年。
(最后,再求一次追读,谢谢各位的支持。我是个半新人,水平有限,这本书会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不足,每个人的评论和意见我都会看,都会听,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会用心写下去,努力勾勒出一个美好的大唐盛世,挽大厦于将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