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再多言。
伴随着胡濙的跪拜和劝解言语声音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
殿内原本沉寂、选择明哲保身的群臣,此时此刻也不免跟着骚动了起来,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紧跟着皆没有分毫犹豫,缓缓的跪拜了下去。
方才不敢言语,非他们这些人心中不想,实乃都不想做那个出头鸟,爱惜自身羽毛而已。
现如今却是完全不一样了,前有兵部侍郎于谦、皇室宗亲郕王朱祁钰入场,后有先皇塌前托孤辅政、礼部尚书胡濙入场力挺,那么此时此刻纵使他们这些人入场,也就没有了任何的顾虑和顾忌,亦不用担心沾染上恶名。
天塌了有高个子盯着,真有恶名那也是落在于谦、朱祁钰、胡濙身上,而绝非他们。
顷刻间,原本百官林立的殿内,此时此刻不见任何一人站立。
面对此情此景,孙太后只感觉一阵天旋地转,脑袋也跟着发懵了起来,原本暴虐杀意迸发的双眸,此时此刻也已然失去了方才的锐气,微微有些泛红。
“你你你你.....你们....”
其颤抖着身子,指着台下一众跪拜恳请谏言的群臣,言语哽咽带着些许哭腔,断断续续却半响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非她不想言,实乃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倘若仅限于谦和郕王两人,她可以无所畏惧,扣大帽子、冠以大势礼法将两人给拿下,将此事给强压下去。
原因无他,于谦不过为兵部侍郎而已,牵扯兵部他有发言权,能够占有极大的权柄,但像天家大统继承,其则言语权等等就薄弱了。
郕王朱祁钰比之于谦,更为不如。
说白了,在这殿中,别看百官林立,真正话语权柄重、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不过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王直两人而已,一人为先帝托孤大臣,一人为百官之首。
但现如今,这两人却是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一前一后的紧跟着跪拜了下去,连带着仁立殿内百官也跟着一起,此乃她做梦都没想到,会发生眼下这般事情。
同时也让她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
百官跪拜,太后低声抽泣。
此时此刻的乾清宫,时间如同陷入静止了般。
局面也在这一刻,彻底僵持了下来。
“好好好....很好!”
过了好一会的时间,孙太后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泪珠,收敛心神、目光看向跪伏在地上的一干臣子,沉声道:
“尔等皆想立新君,皆想立长君。”
“言语已然至此,倘若哀家拼死不从,倒是显得哀家不识大体,不顾及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安危,有肆意弄权、后宫干政的嫌疑了。”
“臣等不敢......”
闻言,低头跪拜的群臣,连忙开口否认,自是不可能如此不识大体,闹得彼此脸上都无光。
对此回应,孙太后置若罔闻,并未搭理众人,脑海中不禁回想起之前金英的那些个警醒言语,眉头拧作一团、面容跟着也变的有些许扭曲,思绪万千。
过了片刻后,孙太后心底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情绪骤然内敛,目光深邃耐人寻味的深深看了跪拜群臣中的郕王朱祁钰一眼,面容中闪过一抹阴狠,冷哼一声道:
“行,哀家就依诸卿谏言,另立新君、立长君稳固江山社稷。”
“不过....”
“相较于侍郎所言谏言的郕王,哀家心中却是有一更为合适的人选。”
说到这里,她顿了顿,迎着众人惊诧狐疑的目光,继续道:
“此人乃,襄王朱瞻墡。”
“曾两度监国,有经验,有实力、有真才实学。”
“如今正值国之危难时,急需新君、长君力挽狂澜,相较于郕王经验欠缺,哀家认为经验丰富的襄王更为合适。”
“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不得不承认,孙太后这一手反击,玩的着实的漂亮,话也说的异常的漂亮,让人挑不出半分毛病来。
但对于这个事情,朱祁钰在行此谋划时,也早早就预想到了这般结果,孙太后肯定会以此作为反击,对此不过略微惊讶了一下。
同时他也清楚知晓孙太后,这是心中在打着什么算盘。
襄王朱瞻墡!
当年仁宗突然离世,先帝还在应天府城,汉王、赵王二位权王虎视眈眈,北京城情况尤为复杂,太皇太后张氏为稳定局势,密令襄王监国,于是造就历朝历代从不曾出现过的‘奇观’,南北两京一时有两位监国。
后来先帝英年早逝,当今圣上登基时不满十岁。
主少国疑,太皇太后张氏担心朝局动荡,权臣弄权祸国,遂又命襄王监国。
朱瞻墡参与短暂监国,随后见‘三杨’等人确实忠心耿耿,又乃真材实学,并无任何异心,再度卸下监国之任。
而此番孙太后举荐襄王,亦正是看重其曾能够两度主动辞去监国权柄,则以此奢求往后,不管是朱祁镇迎回也好,襁褓中嫡皇子朱见深长大也罢,其都能够速速交还权力。
不过,朱祁钰心里也清楚,孙太后此举也是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也有‘豪赌’的成分在里面。
毕竟孙太后不可能不清楚,以往襄王监国,那可都是有太皇太后张氏于背后震着。
但如今没了太皇太后张氏于背后震着,襄王谁能够保证不会存在异心,或者别的想法。
说白了。
此事,后续的发展,除了知晓历史走向的朱祁钰以外,场中甭管是孙太后也好,一干臣子也罢,没有一人心中有底。
为此,在孙太后提出此意见后,场中群臣都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面色都变的极为凝重精彩。
见此情形,朱祁钰心中不禁啜笑,暗自腹诽: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你孙太后愿意‘豪赌’,赌襄王不贪权念权,可不一定代表眼下的群臣,愿意陪你一起做这一场‘豪赌’。”
“同时其机关算尽,更是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年少经验少且肯听劝的人,才是场中这些个臣子喜欢的皇帝类型,襄王纵使不念权柄无野心,但终归是太强了,绝非一干臣子喜欢的类型。”
果不其然,在孙太后言罢后,见众人吃瘪,心中正是畅快之际,一直不曾言语过的吏部尚书王直,此时此刻终于是坐不住。
于王直这个吏部尚书、百官之首而言,倘若襄王真的继位,那么往后面对一位强势的帝王,首当其冲难受的必定是他吏部,那般局面自不是他所想要看到的结果,随即沉声开口道:
“太后娘娘,此举怕是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