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一作:生成)
译:
仁,是人应该亲近的东西(即要拥抱和守着它,做一个仁者)。仁者有慈惠之心、恻隐之心,行为上又能促成别人的成长、发展。
解:
仁这个概念来自儒家,最早是孔子,现代人对它的含义已经含糊了,往往还想到负面的东西,比如假仁假义。
其实,仁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欲望,你想实现自己的欲望,你就会想到,别人也有他的类似的欲望,别人也像你一样渴望着实现它。有仁心的人就愿意别人也实现他的欲望,促成别人,维护别人的利益。
所以也就了黄石公这里的解释:仁者,有慈惠之心、恻隐之心,成人之美。仁者,也被人亲近,因为他能爱人。
故事:
我们说一下仁的典范孔子吧。根据《论语》,谁家里死了人了,在参加party的时候坐在了孔子身边,孔子这顿饭肯定就不往饱里吃。如果哪家办丧事,孔子过去哭丧了,回来这一整天,都控制着自己不去唱卡拉OK。
孔子的这些行为,反映的是一种推己及彼的仁心。因为,假如你家里有人去世,你去哪儿吃饭,你不希望看见你边上的人大吃大喝大呼大笑,所以,孔子就不这么做。这就是由自己的欲望而想到别人的欲望,从而愿意成就别人的欲望,这就是仁,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者爱人,众人助之,所以仁者能成大事。仁者愿意分享,所以能得人心,他的小伙伴就会特别多,一呼百应,天生就是众人瞩目的领导者。而相反,脸厚心黑的人,很快会被人抛弃。如果是一次性博弈,仁者可能博弈不过厚黑者,但是现实中更多是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的最优解,就是能使重复博弈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这正是仁,仁就是兼顾了自己和别人的利益。所以孟子说“仁者无敌”,因为这一策略能构成博弈的纳什均衡(双方相对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小结:
仁和其它美德一样,都存在合理和适度的要求,所以仁必须和智结合。道德的悖论,就是道德都会出现流弊,所以需要理性矫正和调控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