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欲人感恩
- 菜根谭赢在心事法:了心自了事
- 张守春
- 831字
- 2024-11-11 15:49:03
【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
译:帮人不必求得感谢,不被人怨就已经是功德了。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
解析:帮了人,就想着施恩求报也不好。
自然人,也就是原始状态下的人,他的人性中并没有知恩图报一项,知恩图报是社会化伦理。它来自外。有了这种观念,人才能建立师徒、上下级、贵族和门客等社会角色关系。但是在人性中,会觉得报恩是一份精神和行动负担,本能地蕴含怨。
所以作者说,给人东西不求感德,能不怨我就行了。
施恩求报,真的会让人反感吗?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晏子一次外出,看见路上有人反穿着皮裘,背着柴禾,在路边休息。晏子看这人气度像个君子,就上去问:“你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啊?”这人说:“我是齐国人,名叫越石父,不幸当了奴隶。”因为破产或者被人抓走卖为奴隶。
晏子于是把自己驾车的马解下一个,给了他的主人,给他赎了身,换回了这个奴隶。然后,叫他坐上车,一起回去。到了下车的时候,晏子也不跟他打个招呼,就自己下去了。
越石父大怒,回去就和晏子断绝关系。
一般人,对别人有功德,就会面露骄色,晏子赎了这人,但是下车的时候,也不跟这人打招呼。这种施恩之后昂然的态度,就导致了越石父的怨。于是越石父跟他绝交。
晏子就去问他:“我帮你赎身,也是很大的恩德了,你怎么还要跟我绝交啊。”
“我听说,”越石父说,“君子对于不是知己的人,就向对方客气。对于知己者,就向对方耍脾气。”意思是,我把他当知己看,但是他对我不够有礼,所以我要冲他发脾气,这是因为没拿他当外人。
晏子听了,赶紧道歉。
经过晏子向他道歉,改成低声下气,这才得到他谅解。
别说欲人感恩回报了,露出有德于人的神色,都被怨。可见,受恩者是非常排斥这种恩的。对方是很想结束这种不平等的关系的。
西方文学作品中,甚至有这样一个极端的故事,一个孤儿被好心的神父收养,待他极好。小孩长大,觉得无以报答,最终竟然杀死了神父。就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和背负的过重的报答压力。如果施恩,后来又用恩德来PUA对方,那就更没法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