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学堂问道显锋芒

金铉迈步走进了学堂,一股浓重的墨香扑面而来。学堂内,学生们早已到齐,正襟危坐,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窃窃私语声嗡嗡作响。钱夫子站在讲台之上,神情严肃,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仿佛握着一柄利剑,直指金铉。

“金铉,”钱夫子声音洪亮,带着一丝挑衅,“你近日在宫中所行之事,老夫略有耳闻。你以奇技淫巧博得圣上欢心,却不知此乃旁门左道,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金铉微微一笑,拱手道:“夫子此言差矣。学生所用之法,皆源于格物致知,乃天地至理,何来旁门左道之说?”

钱夫子冷哼一声,“天地至理?你所说的格物致知,可有经典为证?可有先贤论述?”他将手中竹简重重地拍在桌案上,“我大梁立国数百年,皆以儒家经典为治国之本,岂容你信口雌黄,扰乱纲常?”

学堂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学生们屏住呼吸,不敢出声。这场论道,不仅仅是新旧学问的碰撞,更是金铉与钱夫子之间的一场较量。

金铉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今日若不能让钱夫子心服口服,自己在学堂的威信将荡然无存。他朗声道:“夫子所言儒家经典,学生自然不敢轻视。然则,圣贤之言,也并非尽善尽美。时代在变,若一味拘泥于古籍,岂不是固步自封?”

他从容不迫地阐述着现代科学的理念,从物理到化学,从天文到地理,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以地球是圆的为例,解释了为何船只远航最终会回到原点;他以杠杆原理为例,解释了如何用更小的力撬动更重的物体。

钱夫子起初还试图反驳,但随着金铉的论述越来越深入,他渐渐发现自己无力招架。他所熟知的那些经典,在金铉的现代知识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学生们也听得入神,他们从未听过如此新奇的学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们看向金铉的目光,不再是质疑和嘲讽,而是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金铉讲完之后,学堂内一片寂静。钱夫子脸色铁青,他意识到自己败了,败得彻底。他紧握着手中的竹简,指节泛白,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良久,他长叹一声,放下竹简,缓缓说道:“老夫……受教了。”

金铉微微一笑,他知道,这场论道,他赢了。然而,他的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反而泛起一丝苦涩。他想到自己的现代知识不被理解,还要遭受这样的攻击,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悲凉。

“夫子,”金铉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学生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梁,为了天下苍生……”

他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宫人匆匆走进来,高声喊道:“金大人,圣上有旨……”

宫人传旨,打断了金铉未尽的话语。他收敛心神,恭敬地跪下接旨。圣旨的内容很简单,皇帝宣他即刻进宫。金铉起身,向钱夫子微微颔首,便跟随宫人匆匆离去。

学堂里,气氛依旧凝滞。钱夫子呆立良久,目光落在金铉消失的门口,心中五味杂陈。他从未想过,自己浸淫儒学数十载,竟然会被一个年轻人驳斥得哑口无言。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金铉的学问,虽然闻所未闻,却似乎蕴含着某种奇特的魔力,让他无法抗拒。

学生们则炸开了锅,纷纷议论着刚才的论道。

“金大人真是厉害啊,竟然能让钱夫子认输!”

“是啊,我以前觉得钱夫子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没想到……”

“金大人的那些学问,听起来好神奇,真想跟他学习!”

钱夫子听到学生们的议论,心中更加不是滋味。他缓缓坐下,拿起那卷被他拍得震天响的竹简,却发现自己再也看不进去一个字。

金铉跟随宫人来到御书房,皇帝正襟危坐,手中拿着一本线装书,眉头紧锁。见金铉进来,皇帝放下手中的书,示意他坐下。

“金铉,”皇帝的声音略显疲惫,“朕近日翻阅古籍,发现许多治国理政的难题,古籍上语焉不详,朕百思不得其解。”

金铉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并没有直接反驳钱夫子,而是先认可传统学问的价值,这让在场的人都很意外。他恭敬地说道:“陛下,古籍记载的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只是时代变迁,有些理论难免与现实脱节。”

皇帝点点头,“朕也有此感。比如这书上说‘君权神授’,可朕却觉得,君王的权力来源于百姓的拥戴,而不是什么神灵的赋予。”

金铉心中暗喜,皇帝的思想竟然如此开明,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他缓缓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治国理政,应当以民为本,而不是一味迷信古籍。”

“金铉,”皇帝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你博学多才,可有解决之道?”

金铉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用现代知识中的科学思维解读传统学问中的疑难之处。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国家财政的运作,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金铉的讲解深入浅出,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皇帝茅塞顿开。

御书房外,宫女太监们也竖起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他们虽然听不懂金铉在说什么,但从皇帝的表情可以看出,金铉的学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学堂里,钱夫子还在苦苦思索着金铉的那些话。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错了。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开始翻阅那些被他束之高阁的书籍。他想看看,金铉所说的那些新奇的学问,究竟是什么样的。

学生们也开始意识到现代知识的独特魅力,他们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古籍,而是开始思考,开始探究。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金铉在御书房里侃侃而谈,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兴奋。他知道,自己正在改变这个时代,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未来。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望向皇帝,“陛下,臣有一策……”

金铉略微停顿,目光坚定地望向皇帝,“陛下,臣有一策,可解君权神授之惑,便是‘民为邦本’。君王的权力并非来自天授,而是来自百姓的托付。君王治理国家,应当以百姓的福祉为先,而非一味追求自身利益。”

皇帝听罢,沉吟片刻,问道:“如何以民为本?”

金铉答道:“臣以为,可效仿先贤之法,广开言路,听取民意。同时,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教育,让百姓明理,如此一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皇帝抚掌称赞:“金铉之言,深得朕心!朕定当采纳。”

与此同时,学堂里,钱夫子依旧沉浸在金铉的学说中。他翻阅着那些被他束之高阁的书籍,试图找到反驳金铉的证据,却发现金铉的学说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让他无从下手。

第二日,金铉再次来到学堂。钱夫子早已等候多时,他目光复杂地望着金铉,说道:“昨日之事,老夫深感佩服。今日,老夫想再与金大人探讨一番。”

金铉欣然应允。钱夫子抛出一个问题:“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金大人以为然否?”

金铉微微一笑,答道:“此言差矣。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一切。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不可忽视。”

他接着说道:“就比如,现代社会中,物质条件远胜古代,但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这说明,仅仅依靠物质的丰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金铉用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对应传统学问中的理论,让钱夫子哑口无言。在场的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金铉继续说道:“以教育为例,古代的教育注重的是四书五经,而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教育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钱夫子虽然心中不服,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他不得不承认,金铉的学识确实远胜于他。

下课后,钱夫子将金铉单独留下,说道:“金大人,老夫承认,您的学识确实胜过老夫。但老夫还有一事不明,您为何要将这些新奇的学问传授给学生们?”

金铉答道:“因为我相信,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我希望这些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夫子沉默片刻,说道:“金大人,老夫明白了。”他向金铉深深一揖,转身离去。

学生们对金铉的学识钦佩不已,纷纷围着他请教问题。金铉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疑问,并将更多的现代知识传授给他们。

金铉离开学堂,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自己正在播撒知识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充满了希望。

宫中,皇帝对金铉的赏识日益加深。他开始重用金铉,并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金铉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成为了朝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金铉走出皇宫,准备前往城外的工地视察工程进度。他刚走到宫门口,就看到一辆马车停在那里,车帘掀开,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金大人,请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