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有个小院子,学会退隐,静而不争
王维是中国退隐山居的代表人物,是如今终南山的隐居人士羡慕的和追求的偶像
王维中年隐居终南山,吃斋念佛,写诗作画,过着隐士的生活。正如他的一篇传世名作《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厌恶世俗,隐居终南山,独自一人,不求人知,只求心会。悠闲自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态平静恬淡,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
还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等。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话说回来,如果现在让你抛下一切,去过王维这般的隐居生活,你愿意吗?
应当说,古往今来,愿意的人还不少。
唐代佛、道极为兴盛,终南山“五里一庵,十里一寺”,吸引来大量信徒与隐士,也吸引来不少渴望由隐而仕的文人。作为例证,据记载,唐代公主212人,出家做道士的达19人,其中就有那位对王维、李白皆有引荐之功的玉真公主。
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食粮,生活水平比古代好的多,丰富的多,但在钟南山隐居的人也还是很多。1989年,当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寻访终南山写出《空谷幽兰》一书,揭示了这个隐秘而又神奇的世界。
如今,人口众多,地球狭小,像古人那样,拥有一大块地,尤其是一块山林,去隐居,去创造一个自然的精神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政策不允许的。
但是我们回归自己家乡的祖屋,或者在有山有林有水的地方租住乡村的闲置民宿,有一方小天地,营造自己的小院子,这还是有可能的。
正如一部治愈系日剧讲述一位日本大叔分享他的乡镇村生活,自己动手建造和装修,种树养花植草,带着一家人享受这一份乡村生活,居住在田园,成就也在田园。
对于我们平凡的小人物来说,有一个小院子,小舍简陋,归隐自然,从喧闹处隐退,学会一个人的独处,静处思考人生,学会热爱生活,学会适当妥协,学会跟随自然的脚步,寻找自己的风景,就是人生的另一个天地。
学会隐退,拥有一个小院,独自品尝柴米油盐的生活滋味,静水流深和波澜不惊,独享人间烟火的暖味人生,恰恰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月夜幽林,抚琴长啸,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明月皎皎,相伴深林。
是的,我在乡村民宿生活了三年,有着这样的切身感受。在小院里,满眼皆是赏心悦目的风景,蓝天、白云、远山、近岭、森林、花草,这不花钱的风景能让人陶醉,消解掉尘世的浮躁,换以难得的清爽和舒畅。
宋·辛弃疾隐居在乡间的感受: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既无知音,不如将心事诉诸琴音,心灵澄澈,才能将身心与这清幽明静的大自然融合。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虽然是一个人,当你人到中年,期间也曾有过伤痛和苦难,当过往成为故事后,要努力放下心中的执念,时过境迁,要学会万般随缘,生命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其实早就已经注定,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离开过去自己待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日子一直如常,要懂得静而不争,不要对人生期待太多,不要对别人期望太多,不与别人攀比,不要让外界影响了你的态度和感受,因为,尘世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金钱、地位、权利美女、美食,无论它有多么美,多么好,命里不属于你的,就像看夜空中的星星,隔空观望,都不会属于你。在物欲横流中,归园田居,素简身心,才能不为外物所役,不为尘氛所扰,万缘放下,应无住而生心。
人生最难,难在放下。放不下的俗念,割不舍的尘缘。也许吧,只有置身于此大山深处,此时此刻,禅意满满,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当你想明白了这些,不再贪恋红尘,不再追求歌舞升平,灯红酒绿,适应了隐士的生活。任凭窗外世道妖娆和红火,多么的热闹,在田园里一人尽享草木清香,在浮华中保持着内心的闲静,哪怕是无事可做的时候,抬头看看天上的云,或者是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生命中的诗意。
我们只能择高处立,平处走,低姿态生活,顺其自然,其心若镜,不将不迎,处事不乱,宠辱不惊。用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创造自己喜欢的日子,活好自己,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只有当一个人归园田居,融入自然,返璞归真,才能真正的感受自然的本质,万物的灵魂。
一个人的素养是从环境中来,一个归园田居的人,我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琴棋书画精通,赋诗作画自喜欢,抚琴赏月已情深,仗剑行侠走天涯,妖娆一瞥乱心曲。但是作为一介书生,虽然水平不高,于一方砚上,滴几滴老墨,拿一枝素笔,于一页纸上,一笔一行的书写自己的光阴,也是一大乐事。
有生之年,隐居乡村,有晚风庭院,淡云来往,清风明月,春花冬雪,以闲适的心境拥抱自然,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着耀眼的光,只愿每一天都有归入自然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