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世事纷繁,仍可静心思考

最近20年,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经历了史上最剧烈的媒体嬗变。传统纸媒的影响力在21世纪初期达到顶点,随后网站媒体兴盛,社交媒体接踵而至,紧接着是自媒体的崛起。从记者编辑的专业主义,到泥沙俱下的大数据推送,眼见ChatGPT时代到来,媒体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

不管媒体的载体如何,它所承载的东西不变:时新的新闻事件,以及每一事件背后蕴含的价值评判和社会观念。尤其后者,更是媒体人格外看重的东西。信息洪流滔滔,观念变化缓慢,它不会随技术更迭而自动进步——它时而狂飙突进,时而徘徊不前,甚至会发生倒退,变得肤浅、闭塞和非理性。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也是传统媒体人看似生产方式“落后”但仍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深度报道承载思考,严肃写作传递观念,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需品。在短视频占据传播主流的当下,这尤其显得珍贵。幸而还有一大批媒体人,在以“笨拙”的方式,做着传统媒体的工作。

陈兴杰曾在媒体行业工作过,后来转型进入互联网公司,但仍以专栏写作的方式参与着媒体工作。我曾在纸媒和网媒工作多年,算是老媒体人。陈兴杰希望我从媒体人的视角分享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这本书关注各大洲不同国家,从税收到货币,从管制到发展,从现代思潮到古典思想,视野广泛。这种宏观视野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带着核心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不同国家呈现出繁荣和贫困的分野。这些国家的经验或教训,不仅能给本国发展提供借鉴,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启发。

比如货币问题。现代人关注货币发行,大多缘于它对资产配置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房市教育,很多人逐步理解,房价涨落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货币正是金融的基础要素。货币宽松将带动资产价格上涨,至于它的运行过程,很多人不甚了然。

这本书介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哪些集团在此过程中是获益的,哪些是受损的。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作者给出了严厉警告。不管读者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这些不同国家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形成了映射。即使最淡漠的新闻阅读者对别国的民众生活起落并不关心,相关议题也会牵引他的关注,这正是问题意识的穿透力。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有清晰的框架方法。严格保护私有产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约束政府任意干预市场的权力。这一套观念是当代社会繁荣的保障,基本做到了深入人心。在具体事项中,人们还是经常忽略市场的作用,求助于政府的力量。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经济学知识,对“无形之手”的作用做出解释,并呈现不当干预的后果。

自我认识陈兴杰起,就知道他是坚定的自由市场主义者。他的文章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解释,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这个学派以“极端市场派”闻名于世,也许很多人不赞成其中的观点,但读完这本书会意识到:这些观点和解释背后有一套自洽的知识框架。知识方法如同树干,沿着它的延展方向,复杂信息的树叶才会显得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我们置身于碎片信息洪流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充满好奇心。当下,获取信息前所未有地便利,由于人的惰性、信息的大数据推送,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舒适领域,需要时不时自省,以防进入“信息茧房”。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则刚好相反,有时说到欧洲的瑞士和爱尔兰,有时提及非洲卢旺达和津巴布韦,有时还谈到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充满新奇地阅读,还不废思考,阅读体验很好。

以好奇心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参差多样,发现人性和制度的普适性。养成这种习惯,有利于戒除虚骄自大之气,不做全球化时代的“井底蛙”,同时也能祛除民族和种族自卑心理,成为自信、平和的现代公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是很好的读物。

我和陈兴杰曾共事两年,工作上我是他的上级,工作以外我们是朋友,我们会交流许多看法。过去几年,他一篇一篇地写专栏文章,给媒体提供自己的思考成果。即使工作承压,生活忙碌,他的写作习惯也没有荒废。这样的坚持和韧性,正是传统媒体人所需要的。

最后,祝贺陈兴杰出版新书,希望这本书能受到读者欢迎。也期待陈兴杰在以后的工作中,收获更大的成绩。

傅剑锋

腾讯社会价值战略传播负责人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