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不断重复一个巨大的谎言,

那么人们终会相信它。(1)

——亚历山大·马恰舍夫(Aleksandar Maćašev)


(1) 这句引言被广泛但错误地认为出自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实际上,这是对戈培尔在丘吉尔的谎言工厂(Churchill’s Lie Factory)中所写的话的转述,戈培尔在其中写道:“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说谎时,他应该撒一个大谎并坚持这个谎言。”(Maćašev,2005)

第一章
你能获得几分好评

《急转直下》是英国电视剧《黑镜》(Black Mirror)第三季的开篇集。“黑镜”系列向人类释放了讽刺和警告信号,让人们瞥见了一个反乌托邦世界,这个世界或将在一年、两年或十年后正式成为人类的生存空间,甚至它在某些方面已经是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这集故事中,主人公莱西生活在一个非常重视个人网络评分的世界,人们会在一个类似照片墙的应用程序上互相给出1—5分的评价。在那个世界,评分会决定人的生活走向。一个人获得的平均得分越接近5分,他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选择,过上更好的生活(比如加入更好的俱乐部、与评分靠前的人建立社交联系等)。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评分较低,那么他就会被剥夺在物质世界中必需的许多服务和娱乐活动。可见,这些评分反映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留下印象的权重,甚至连匿名交互也会影响分数的计算。当一个人的视线在身边经过的人身上停留过久,或者在排队乘火车时将前面的人推上车厢,或者是“早安”问好不够亲和——他的评分都会受到影响。当然,打分并不讲究规则、规范,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完成评价。剧中,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佩戴的虚拟现实眼镜接收应用程序上的信息,还能看到周围人的评分。每当一个人经过时,虚拟现实眼镜会在对方的头上标识一个圆圈,显示该人的评分。

剧中的评分方法促成了一个完全依赖社交媒体的世界,一个不断考验接受度的世界。它强化了公民集体意识中某种认知,即每个人每时每刻以及每一步都在受到考量、评分和评判。这种理念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字节、每一个微笑和每一个眼神中,当然也意味着要付出沉重的情感代价——任何不恰当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评分。在这样的现实中,每个人都在努力通过互相奉承来提高自己的分数。此外,这一集在拍摄中使用了大量橙色、粉红色和青绿色等柔和的色彩,让世界看起来像是照片墙程序里的一个消息提醒,其中的一切看起来如此虚幻,又如此完美。

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培养的数字角色正在成为现实。剧中有一个令我记忆深刻的场景:评分4.2分的莱西站在镜子前练习自然的微笑,为的是让笑容看起来更真实,为她赢得较高的评价。莱西非常渴望住进令人羡慕的鹈鹕湾社区,但那里的房租对她来说太高了。还好社区推出了一个特殊的福利计划,只要她能设法取得4.5分以上的评分,就能减免20%的房租。莱西意识到,为此她必须获得更高的评价。于是,她会见了一位私人教练,由对方来指导她快速提高评分。根据莱西的情况,他们认为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在她的朋友圈中找到愿意给她高分的高层人士。这是因为,在这个评分系统中,评价者自身的分数将决定他给出的分数所占的权重,例如评分为4.5分或更高的人会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但莱西面临的问题是她周围都是中下层人士。她必须扩大交友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挑战。大多数情况下,人的社交圈子是封闭的,很难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之间游移。莱西决定通过与一群高评分人士重新建立联系来实现目标。她计划在一位高评分朋友的婚礼上作为伴娘发表一场催人泪下的演讲,以此获得在场高分人士的好评……但事情的走向逐渐变得不受控制。莱西在参加婚礼的路上遭遇意外事件导致她的评分立刻下降,以至于她的朋友打电话告诉她,这么低的评分让她不想找莱西当伴娘了。不过,莱西还是成功出现在了婚礼上,并对在场的伪善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她被逮捕羁押在拘留室里,也就是在那一刻她才到达了自由的世界——她终于可以咒骂、哭泣、崩溃,只为自己而活,不理会这些行为将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在拘留室里,莱西才终于从评分游戏中解脱出来。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痴迷量化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虽然有的人很难理解这一点,但剧中呈现的现实与我们的生活现实,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我曾有机会与一些企业主交流,得知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避免在网络中透露自己的政治倾向,因为担心客户会对此反感。在生活中,人们会与优步司机“尬聊”以提高乘客评分;一些照片墙用户会给其他人点赞以获得“回赞”,并乐此不疲地计算刚发布的新照片已收获的点赞量;有的用户干脆在个人资料注明“有关必回”,拥有大量关注是一个象征,在数字时代中是成功的绝对表现——人们必须意识到这就是现实!

“黑镜”系列的创作者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 表示,“黑镜”这个名称指代的是人们随身携带的装配着薄而冰冷的屏幕的设备,但它旨在反映人依赖的技术如何将人自身最黑暗的元素带入生活,并让它们反作用于人类自己。崇尚名利、高调张扬、注重外在、不断攀比、量化自我价值、滥贴标签而不自知,这一切都成为与网络文化密不可分的元素,如果人们现在还犹豫不决,置若罔闻,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不必赘述就能明白,这并不是一场吓人的梦,也不是艺术想象。被描述为“反乌托邦”的世界是当今多国的现实状况,人们可能不会察觉到,数以亿计的街头摄像头正观察着公民的一举一动。政府正在逐步实施社会评价系统,通过面部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GPS数据,甚至是通过步行识人的技术。评价系统一般会涉及三个主要指标:财务,例如所得税支付和偿还贷款的情况;社会行为,例如是否遵守交通法规、是否遛狗拴绳、是否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等行为;某些社交网络指标,例如社交网络账号的好友数量、网络发言的友好程度(内容越友好,排名越高)。如果发布针对政府的攻击性言论,可能会导致用户被扣分,从而影响自身生活。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公民超速驾驶、有一两次未按期缴纳抵押贷款,并公开发表辱骂当地官员的言论——他的社会评价可能会很低,生活也或将受到限制。有时,这种社会评价体系不仅依赖于公民互动的行为和性质,还依赖于公民的社交圈。一方面,与评分低的人共事可能会有损评分;另一方面,社会评价高的公民可以在诸如看病就医、租用汽车、出行预订等方面享受优先或减免等奖励优惠措施。

私营公司也可以推出面向社会的评价系统,例如中国的零售巨头阿里巴巴,其金融部门推出了芝麻信用评价系统,旨在给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类似于美国的银行客户评级。不过,据说该评价也受购买物品类型的影响,例如,购买彰显社会责任感的物品(如尿布)会提高分数,而购买电子游戏则会降低分数。

一般来说,社会评价系统可以面向政府、商业公司、公共交通系统和雇主。因此,未偿还贷款的公民所受的限制将不限于金融交易。他将无法预订飞机或火车的头等舱座位,也无法获得某些服务或申请贷款。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个体需要通过某些行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评分,例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或为公益事业捐款等。此类事件在西方国家已存在一段时间,当向大众推行带有附加利益的事情时,人们便会同意放弃一些隐私和自由以换取某些利益——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伪装成趣味活动的政治游戏。

有官方声称,评价制度能增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和社会稳定度,其目标是“让诚信的公民自由自在,而无信誉的公民举步维艰”。但实际上,让我们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是来自第三方(卖家、房东和司机)对其的评价。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副研究员瑞秋·波特斯曼(Rachel Botsman)在她的著作《你能信任谁》(Who can You Trust,尚未引进中文简体版)中分析道,评价系统帮助人打破从小学会的第一条规则:永远不要和陌生人乘同一辆车。在数字环境中,人们试图寻找一个快速直观的信号以了解某个人是否值得信任,而代表一个人声誉的评价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当下是这么一个时代——人们可以毫无疑虑地信任一个通过优步驾驶私家车接单的陌生人,信任一个通过爱彼迎(Airbnb)在家留宿的陌生人,或者去一家朋友从未推荐过但在点评网站Yelp(1)上评分高的餐厅吃饭。尽管如此,波特斯曼表示Yelp的评价方法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人们往往过于依赖评价,而忽略了评价有时是被夸大的、不可靠的,例如事先说好给彼此好评的情况。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这些评价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例如一个人不是“好”的优步乘客,并不代表他在其他事情上获得的评价也是如此。这些评价基于一种陈腐观念,即个体是其获得评价的总和,并且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所有交互都能以一定算法得到一个总体评分,得多少分就反映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基于追踪和收集信息的评价方法正以迅猛势头扩展到各个领域。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优步、易贝、爱彼迎等应用程序附带的评价系统外,市面上逐渐出现了更广泛的评价系统,包括2016年3月推出的Peeple。Peeple是一个允许用户撰写关于邻居、校长、老师甚至配偶评价的应用软件,用户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册,并从专业角度、个人角度等方面来表达对每个人的意见,甚至还可以在约会结束后对潜在的对象进行评分。最初,这个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希望评价者能给出真实的分数,但他们收到了不少负面批评,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另一个应用程序 Klout是根据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点赞、评论、转发等)为用户进行打分,现在有的人还会把他们的Klout评分添加在自己的简历中,证明自己拥有良好的声誉。今天,人们在脸书和照片墙等平台上的评分和回复也将获得平台之外的价值。某次,我在采访女性招聘专员和人力资源经理的时候,她们告诉我,如今每个招聘专员在联系应聘者之前都会查询对方的脸书和领英账号,访问个人资料,在许多情况下,没有通过初步筛选的候选人就止步于此。这说明,人们正在积极使用更加个人化的评价系统。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公寓房东将更愿意把房子出租给拥有良好网络评价的人,甚至是在脸书上更受欢迎的人,或在照片墙上拥有更多关注者的人。

本章要点

崇尚名利、高调张扬、注重外在、不断攀比、量化自我价值、贴标签而不自知,是与网络文化密不可分的元素,如果人们仍犹豫不决,置若罔闻,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人们会信任软件上素未谋面之人的评价,但这些评价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这些观点以一种陈腐观念为基础,即个体是其获得评价的总和,并且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所有交互可以计算得到一个总体评分,得多少分就反映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基于追踪和收集信息的评价方法正扩展到各个领域。除了人们已经熟知的评价系统之外,更广泛的评价应用程序正在面世。

今天,脸书和照片墙等系统中的评分和回复将在应用程序之外获得价值。如今招聘专员也会把应聘者的脸书和领英账号上的个人资料作为参考之一。人们正在积极使用更加个人化的评价系统。


(1) Yelp 是一个分享评论的点评网站,允许用户分享关于美国各地企业的评价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