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兴和余贵还有几个侍卫跟在朱雄英的身边朝着城门走去。
一路上,灾民们那无助的眼神和悲切的哭声让朱雄英的心情愈发沉重。
朱雄英走到旁边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五旬老者。
“敢问老丈,是要去哪?”
老者抬头看了一眼朱雄英,摇了摇头,面无表情道。
“城里待不住了,俺出来找活路啊!”
朱雄英疑惑道。
“咱听说官府不是开仓放粮了吗?老丈怎么如此回答?”
老者打量了一番朱雄英。
“俺看你衣着不凡,口音生疏,不是俺峄县的吧。”
老者又叹了口气。
“唉,城里面先按妇女孩童为先,其次是能出力的汉子!俺年龄太大了轮到俺不知道哪年啊!”
朱雄英听到后顿时一股怒火!
“峄县知县是谁!乱来!”
老者摇了摇头。
“俺上哪知道谁是知县。”
朱雄英拱拱手,不好意思道。
“是咱唐突了,老丈那你们是要去哪?咱来时路上可看到不少人向南边走去?”
老者晃了晃身体,转身走去。
“俺听说铜山县受旱还轻些,俺去那里活命起”。
朱雄英不知道的是其实每个受灾的州府县暗地里都有这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若仓粮不够优先的就是年轻人,年龄越大,那没有办法只能抛弃!
朱雄英对着一便装侍卫道。
“去打听一下,峄县知县是谁!”
侍卫点头应道,随即向着人群走去。
朱雄英看着城门口拥挤的人群,心中感觉这一行充满了不确定性。
待了一会侍卫跑过来。
“殿下,峄县知县叫徐彦和!“
徐彦和乃是洪武十八年科举三甲进士出身,为正八品官职,在峄县已经做了两年的知县。
朱雄英点了点头。
“走,去县城里看一看!”
朱雄英被众人拥簇着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挤了进去。
城里,集市上冷冷清清,除了粮铺,商铺门可罗雀。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紧张和焦虑的气氛。
一些乞丐在街头游荡,伸出干瘪的手,向过往行人乞讨。
不少居住在县城的百姓围成一群窃窃私语着。
朱雄英假装路过,站在旁边聆听着。
“俺听说刘记粮行今天又涨了四十文!”
“俺滴娘来!那得一百六十文一斗了!”
“唉!咱百姓活不下去了啊!”
朱雄英忍不住插嘴道。
“几位老丈,咱不是听说峄县的预备粮仓已经开仓放粮了吗?怎么还能涨这么多?”
一名老者瞅了瞅朱雄英。
“看你穿着你就没吃过苦!俺这周边县城这么多人都挤到峄县来了,哪能够啊!”
“是啊!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向铜山那边去的”。
朱雄英疑惑到,按理说储备仓粮这一时应该够了啊,这才几日怎么能用的这么快!
朱雄英赶紧安慰道。
“几位老丈不必惊慌,再过些时日济宁仓就会运来粮食赈济百姓的!”
周围人群顿时一阵骚动,顿时喧闹嘈杂起来。
“这位后生,你说的可是真的?”
“木骗俺吧?”
“看这后生样貌肯定是峄县的哪家公子!肯定不会骗俺们的!”
朱雄英留下一群人在那里群情激昂。
踱步走到远处的一家粮铺前方。
刘记粮行!
门口众位百姓沸沸扬扬。
“怎么不卖了!俺就买一斗!”
“嫩光涨价就算了,这里面不还是有吗!怎么不卖了的!”
只见粮行里面的掌柜把门“轰隆”一堵,探出头吼道。
“哪有粮食!你们看别家哪家有粮食!明天再说!”
掌柜的关门后,看着满屋的粮食冷哼一声。
“咱几家可是都商量好了,明天卖你们三百文一斗!你们也得买!还敢给咱吵闹!”
朱雄英看着眼前的一幕,满脸怒气,不由叹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
县衙东侧的一片空场上挤满了前来请求救济的百姓,官员们在一个露台大声安慰着,却又苦于没有足够的粮食和有效的办法来缓解灾情。
朱雄英来到县衙门口,看着各个官员进进出出焦头烂额。
朱雄英拦住一位从县衙里面走出来身着青色绣着鸂鶒官服的官员。
不是知县就是县丞!
“大人打扰了,敢问大人,咱这峄县的仓粮不够吗?怎么如此多的百姓没有领到粮食?”
身着官服的官员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朱雄英,沉声道。
“汝乃何人?”
县衙里身着青色官服的朱雄英背着双手笑道。
“晚生祝英,祖籍亳州人,家里有些生意正好路过此地,看到峄城此景稍感不解,所以才有此问”。
官员点点头,抚须道。
“原本只救济峄城的百姓仓粮是够的,但是最近几日周边的百姓越聚越多,所以才会有这状况。”
朱雄英紧接着又问道。
“敢问大人,这邺城的粮行怎么自行涨价这么多,朝廷不是规定过遇灾情不能哄抬物价吗?”
“本官连县衙里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能顾得上他人!”
说罢官员挥袖朝着放粮处疾步走去。
身后的刘义兴正要上前,朱雄英赶紧摆了摆手。
“无妨,各有各的本职工作啊!”
大明律现在还没有在律法上规定灾害时哄抬物价的行为,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才规定了民间市肆买卖一应货物的价格。
“须从州县亲民衙门,按月从实申报合于上司”。
宣德元年以后才规定了对哄抬物价的处罚措施。
朱雄英在县城里转了转,把几家哄抬粮价,关市不售卖粮食的粮行通通记了下来!
户部的巡查官员刚走没几天就敢这么胆大!秋后给你们算账!
从现在来看峄县的官员们还是有所作为,倒是没有让邺城呈现混乱的一面,也可能是户部的官员北上时安排好了。
朱雄英在驿站歇息了一晚上,天还刚蒙蒙亮就启程去往兖州府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宁阳县!
宁阳县从洪武初期开始朝廷就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政策,宁阳县也受其益,使得当地因元末战乱而荒芜的农田得以重新耕种,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但是从前年开始的小旱到现在的大旱,把宁阳县百姓彻底压垮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蝗灾!
大旱伴随着蝗灾对百姓危害巨大。粮食短缺和饥荒,百姓生存艰难;还会加重百姓经济困境,农田减少,更会引发人口迁移和大明社会的动荡,治安恶化,百姓和官员的社会矛盾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