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前言

西南财经大学是我国享有盛誉的财经院校,为我国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系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994年,我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现为金融学院)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主要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至今已30年。1997年,曾因教学急需,我独立编著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并于2000年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又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不断积累、积极思考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漫长过程。其间,我拜访过很多在银行工作的校友、朋友和学生,也多次作为主讲教师为各种类型的银行提供商业银行方面的培训,并先后担任多家银行的独立董事。此外,1998年和2006年曾两次到美国的大学做访问学者,也曾到访很多国家的大学并接待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多所大学的师生,同时也积极与国内主要高校进行频繁的教学和科研交流合作,获益颇多。

正是在长期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和研究活动中,让我深知现有国内外商业银行教学的重点、难点,并逐渐对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编写一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加强烈。

2017年,在正式辞任金融学院院长一职后,我得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也非常享受单纯做教师的成就感(也许这种感觉最早发端于1983年—1991年我当中学教师的时候),并开始对教材进行具体架构和定位:一是系统思考商业银行的核心知识框架体系;二是深入研究现有商业银行主要教材及存在的功能缺陷;三是积极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开展思政育人。几年下来,仅独立制作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PPT课件就约2500张,这些为本教材的最终成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获得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称号,并且我本人也有幸被评为四川省首届教书育人名师;2020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再次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认定,同时这也是全国首批获奖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商业银行类课程;2021年,我们的课程和团队再次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历经多年的构思、实践和检验,终于成稿。本教材可作为重点高校金融专业、普通高校金融一流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及各高校金融学或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用书或参考书。

从内容选择来看,本教材涵盖导论、资产与负债业务、其他业务、银行产品设计与定价、银行风险管理、银行绩效、银行监管等方面,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与金融服务概览,银行组织、公司治理与银行市场结构,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存款产品设计与定价,住房贷款产品设计与定价,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与管理,利率风险与管理,流动性风险与管理,商业银行利润与绩效评价,商业银行监管与法律,商业银行资本与管理,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共计17章。限于篇幅,我们没有把现金流量表、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操作风险、银行并购、战略管理等更细致的内容纳入。

从写作体例来看,本教材试图努力做些创新。一是在每一章开篇即梳理并列示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与核心概念,以及学习目标。二是在大部分章末配有“拓展阅读”,供读者进一步了解与本章相关的银行重要改革和重大事件,如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世界银行排名(1970年—2018年)、美洲银行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闭合成本、中国建设银行开创国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先河、中国与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一览、锦州银行流动性问题处置、包商银行破产案等。三是书中列出脚注250余个,以期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说明。四是全书配有70余个“典型案例”,采用二维码方式呈现,如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章程“第九章党的组织”、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多种利率数据、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等,有的是文字,有的是视频。五是在每章末列示“思考与练习”,共计100余个,可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以此尝试开展问题研究。与现行国内外教材不同,本书“思考题”不再是常见的“概念性”题或者太“大”以至于无法思考和开展研究的所谓“大问题”。六是在每章末列示出与前述思考题相关的“核心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全书共计200多篇,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和纵深阅读,期望学生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论文来达到“增负”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本好的商业银行教材,应该实现四个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学习银行基本原理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高阶目标是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本教材强调如下四个目标。

第一,学习商业银行基本原理。它包括银行制度、发展历程、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产品设计、公司治理等。只有掌握商业银行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才能具备较为系统的商业银行知识框架。

第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案例、网站、年报、相关法律法规、新闻报道等,让学生了解当今银行业务的基本状况、重要改革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增强学术研究能力。本教材注重将知识学习与研究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选题、查阅相关重要文献、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夯实研究基础,并运用所学的经济学、计量、统计等研究方法开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研究。

第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载体,要尽可能多地将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融入教材之中,并以此切入开展课程思政。

另外,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还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力争实现“思政为魂、知识为基、研究为核”的“三位一体”,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知识传授与科研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养提升的“四个结合”。

在知识学习方面,特别注重银行网站、年报、法律、重大事件等与银行实务相关的内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例如,通过中美主要银行网站讲(存款、贷款)产品设计,通过银行年报引导学生从银行经营实践、数据及其变化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通过中美主要银行法律学习并知晓银行经营规则和底线,通过银行重大事件和案例分析了解银行的相关改革和发展。

在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18年发布的《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金融学类专业本科人才“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与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表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另外,《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无论高阶性、创新性还是挑战性的定性表述中,都能发现对“能力”或“学术”“研究”的要求。本教材力图解决以往传统教材“思考题”难以启发学生思考,“参考文献”与“思考题”无关且对学生深入学习缺乏参考价值的问题,期望引导学生通过高质量、有难度的学术文献阅读,从而鼓励学生尝试开展问题研究来“增负”,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提高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

在思政育人方面,注重体现“中国元素”,力图全面反映我国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中国的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中国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方面的创新,等等。通过多说“中国话”,多讲“中国故事”,教育学生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然,这也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注重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和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银行业都是高度管制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法律,就有什么样的银行和银行市场结构。本教材系统梳理了美国1927年—2018年近百年改变美国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主要立法,同时将我国近30年商业银行及监管立法方面较重要的法律法规成果反映在教材之中,如相关的商业银行法、“三法一指引”、“三三四十”专项行动、存款保险条例、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

第三,注重银行产品设计。当前无论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主流教材,在介绍存款产品和贷款产品时,均存在严重脱离现实银行的情形。例如介绍存款创新时,差不多都是40年前的故事,如可转让支付命令、MMDA等,或者是30年前的创新,如“清扫账户”。这些存款产品和贷款产品,不管是放在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或者是在“银行市场营销”之中,基本上还是在讲产品概念。因此,本教材注重现实世界中银行的产品,特别是基于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介绍当前美国和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和住房按揭贷款产品供给情况,并提炼总结产品设计原理和机制,分析不同银行间和不同客户间产品的差异性。同时,分析我国银行业在存款、贷款产品设计方面的不足。

第四,注重中美银行的比较并寻求一般规律。无论涉及银行财务报表,还是银行组织演变、金融监管改革、银行产品、银行公司治理、银行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本教材的基本编写手法是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看发展,通过比较找差距,通过比较寻特色,通过比较融思政。

正是通过比较发现,我国银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面引进、模仿、学习西方经验,到后来在某些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的银行制度,甚至超越欧美先进国家银行。例如,尽管“伞形监管”是现代金融(银行)监管的基本模式,但中美金融监管架构的形成路径存在差异。这说明,不同国家有结合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权利,金融发展不仅仅只存在美国模式和美国路径。又如,在资产业务方面,美国银行业不断提高公司业务占比,而中国银行业则不断提高个人业务占比。在负债业务方面,美国银行业越来越重视存款业务,存款占比越来越高,而中国银行业则不断提高发债融资的比例,非存款占比越来越高。不同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监管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彼此借鉴、学习,相互促进。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公司治理的中国特色,为我国银行化解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和处置区域风险创立了中国模式。此外,我国在解决中小企业、“三农”、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以及金融扶贫和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的做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范例。

最后,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宋清华教授为本书的编写做出的贡献。关于本书的框架,我向他求教和讨论多次,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专门写了近3000字的书面修改建议,让我感动和钦佩。另外,还要感谢最近几年在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参加我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同学们,他们在课堂内外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为本书确定框架及内容、调整难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和教师对本书的指导及中肯的意见。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王洪波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为此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算是呕心沥血之作,怎奈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甚至存在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今年,我与西南财经大学结缘整整30周年,怀着感恩的心情谨以此书献给亲爱的母校——西南财经大学!

张桥云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