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 秦志龙
- 1224字
- 2025-01-02 10:20:40
1.2.2 研究框架
本书正文部分共包括七个章节,按照典型事实→文献梳理→发展现状→数据处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的逻辑依次展开。本书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给出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及主要创新点。在我国已启动了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政府如何应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耕地流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保障农业产出与粮食安全等问题呢?这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主要挑战。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系统性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在理论概括与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发现既有研究的不足并结合本书的行文思路,进一步概括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第三章为交通基础设施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全书理论框架,重点介绍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脉络、农业发展背景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生产的理论框架。本部分基于统计年鉴、相关报告等统计资料,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成绩及过去一段时间交通基础设施与高铁建设的时间趋势等典型事实,进而提出本书具体的研究动机和问题。同时,本章构建了全书的理论框架,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研究思路。
第四章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劳动力等主要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具体地,高铁开通减少了约7.2%的农业劳动力,同时降低了近4.4%的耕地面积。通过排除溢出效应、变换回归样本、调整气象变量、调整标准差的聚类方式、调整区域的时间趋势效应、考虑非关键地区的影响和安慰剂检验等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等其他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并未受到高铁开通的显著影响。
第五章评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因果效应。实证结果显示:①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②高铁开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农业技术交流、增加机械与工作农具的使用,以及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支持力度等途径来实现;③高铁开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④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距离本省省界更近、距离北上广更近及粮食生产大县等地区更容易捕捉高铁开通带来的溢出效应。
第六章讨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使得“高铁县”的农业总产值增加了约1.6%,但效果并不显著。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开通显著增加了距离大城市更近地区与粮食生产大县的农业总产出。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导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并减少了高铁沿线地区的耕地面积;但与此同时,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高铁开通并没有实质性地威胁到我国农业总产出和粮食安全。
第七章总结了全书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拓展方向。
综上,本书的逻辑框架如图1.6所示:
图1.6 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