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对“媒介融合”的研究

学界目前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融合模式”的看法也有着很多不同。

在“媒介融合”的研究课题上,西方的学者贡献了许多不同视角的研究,这些分析的角度包括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技术融合、新闻采编技能融合等,可以说从外部环境到内在机制,覆盖了媒介领域的所有层次,涵盖了新闻传播与媒介经营的全部内容。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整理了当时“媒介融合”表现出的五种类型:

第一,所有权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旗下的产业囊括多种类型的媒介,所以可以较为方便地进行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内容互推。例如,美国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和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company),都融合了各自产业中的电视台、广播台、报纸以及网站。

第二,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与所有权融合中同一传媒集团下的媒介内容互相融合不同,策略性融合是不同媒介集团之间的媒介内容融合,不同媒介集团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内容交叉。

第三,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类型围绕新闻采集分配的方式展开。例如,美国的《奥兰多哨兵报》开始打造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产品,使其主营的报纸新闻业务能够向电视台打包销售。在这样的合作中,原本输出报纸内容的编辑记者可以上电视节目,不再只用文字报道和解释新闻。

第四,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同样是针对新闻报道,这种类型的融合是指从业者采集新闻信息时运用多媒体融合的技能。

第五,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与上一种融合类型的角度不同,这种融合是新闻记者与编辑在表达、输出新闻事实时需要使用多媒体工具。

在2003年发表的《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一文中,美国学者戴默(Lori Demo)与其他学者阐述了“融合连续统一体”。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事实与合作分析,也给出了五种“融合新闻”的模式及其含义:

一是交互推广(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

二是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

三是合竞(coopetition),指不同媒介之间在合作的同时也会有竞争,如报社记者在电视节目中阐述并评论新闻,但是有些媒介不会把所有新闻内容都共享给合作伙伴等。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不同媒介之间的戒备不会因为合作关系而消失,在电视台出镜的报社记者会保留关键的独家新闻报道。

四是内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指不同媒介之间通过合作共享内容与新闻资源,双方达成共识后在特定领域合作报道新闻,如事实调查、选举新闻等,彼此同步信息,甚至合作完成报道方案。但是,各自原本的新闻产品不受合作影响,仍独立制作。

五是融合(convergence),指在新闻的采集和播报两个层面上,不同媒介之间通力合作,全方位融合,目的是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效、优质地完成新闻报道。不同媒介的编辑、记者成立为小组,完成全流程的新闻策划、采编、制作和报道,最终按照不同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报道媒介。

由于网络媒体的崛起推进了全球的大规模媒体融合,我国国内的多媒体融合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

21世纪伊始,国内就已经有学者根据零星出现的媒介融合案例进行了相关思考,但当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总结自己在美国出访时的见闻,率先在国内推广了国外的“融合媒介”理念。她在相关文章中引用了国外学者对“融合媒介”或“融合新闻”的初步阐述,并对有代表性的观点作出了进一步分析。蔡雯认为,作为传媒业在全球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融合新闻”与“融合媒介”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趋势,以及普通民众未来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角色。蔡雯持续观察并分析了国内外新闻传媒的变革,指出了新闻传播由于“融合新闻”而发生的变化,并强调了这样的变化给新闻业界带来的挑战。

自从蔡雯教授展开“媒介融合”的研究之后,国内涌现了更多研究“媒介融合”的学者,但多数还是止于对西方理论的探讨,只是重复强调媒介融合对记者与媒体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做出的改变,真正深入分析“媒介融合”内涵的寥寥无几,相关研究也无法明确界定其概念和做出全面解释,多数只是预测媒介大概的发展趋势。近两年这种情况得到改善,由于传媒产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深,相关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传播系宋昭勋针对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进行了溯源及内涵分析。他在分析了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的不同含义后,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巧训练,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的融合记者(conver gence journalist)。”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昝廷全发表了文章《传媒产业的产业融合及组织创新趋势》,在该文章中,昝廷全提出广播电视、电信、出版、互联网的融合一共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昝廷全认为,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会催生出集上述四个媒介于一体的信息传输平台,信息接收的终端也会统一功能和形式,各产业最终都会实现单、双向并存的信息传输机制;由于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庞大信息内容需求,受众对带宽的要求将会不断攀高,更加促进各个产业在市场范围、技术与业务等多方面的交叉与互相渗透,原本不存在竞争的产业之间有了竞争关系,同时又在新的竞争中有了新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自己能在不断开拓出的新市场新业务中站稳脚跟。也有学者认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地“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匡文波、王丹黎在《新媒介融合:从零和走向共赢》一文中提出,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其目的是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在不同媒体之间,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以促进共同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广告的新技术价值,以此为例来说明新媒介融合的趋势和优势。

针对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有学者指出,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让同样的内容可以在各种介质中完成传播,并列举了媒介融合带来的竞争优势:第一,不同价值链之间的联结点实现交叉销售;第二,价值系统确立的竞争结构可以树立市场上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三,广告可以转变为规模化销售。相关学者指出,媒介融合就是“一”型媒介转化为“X”型媒介,这种转变最初的形式非常简单且低级,如合作进行的信息采集,在经过媒介之间的不断深入融合发展后,最终演变成媒介所有权融合。

另外,有大量论文从具体微观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正在或者已经完成的媒介融合业界案例,并进行了普适化应用思考。也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进行了探讨。

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对“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的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亦是大势所趋。其实在学界正式提出“媒介融合”以前,它早已经在业界自发进行。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融合即是社会要求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表现。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已经超越以往。相信媒介融合必然会在曲折行进中成为一种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