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笑着摇摇头:“不会的,它很温顺的。”在姐姐的解释下,科伟对蚯蚓的恐惧渐渐消失了,他开始对这个小小的生物产生了兴趣。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高高地升到了头顶,那光线变得炽热起来,晒得人皮肤发烫。
在田地里忙碌的父母直起腰,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朝姐弟俩喊道:“孩子们,休息一会儿,喝点水,别累着了。”
科伟和科娟这才停下手中正奋力挖掘老鼠洞的动作,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走到田边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坐在树荫里。
他们一边喝着清甜的井水,一边眉飞色舞地分享着刚才挖老鼠洞时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
科伟嘴里嚼着一颗刚从“战利品”里拿来的花生,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含糊不清地说:“今天真好玩,比我想象中还有意思。”
姐姐笑着,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说道:“是啊,不过也很辛苦,你看爸爸妈妈每天都这么辛苦地劳作,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科伟听了,认真地点点头,眼神里多了一丝对父母的体谅。
休息片刻后,他们又干劲十足地继续投入到挖掘老鼠洞的“工作”中。
慢慢地,他们在一个又一个老鼠洞里发现的花生越来越多,那个小小的竹篮子,不知不觉已经被装得满满当当,花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科伟看着篮子里那堆得冒尖的花生,心中的成就感如同汹涌的潮水,快要溢出来了。
他眼睛亮晶晶的,对姐姐说:“姐,我们今天找到这么多花生,晚上可以让妈妈煮给我们吃吗?”
姐姐听了,笑着轻轻点了点他的额头,说:“这个怎么能吃呢?当然不能吃!这些都是被老鼠动过的花生,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保存起来,等到来年种花生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就在他们以为大功告成,准备满载而归的时候,科伟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兴奋地跳起来,指着一个隐蔽的角落喊道:“姐,你看这里还有一个!”姐姐快步走过来,弯下腰,仔细地打量着这个洞口。
这个洞口确实比之前发现的都要小,而且藏在一丛杂草后面,位置十分隐蔽。
姐姐皱了皱眉头,说道:“这个洞看起来有点深,我们要小心点。”说着,她在旁边的草丛里找来一根细长的树枝,慢慢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将树枝伸进洞里试探。
当树枝伸进去一段距离后,姐姐的手明显顿了一下,像是突然碰到了什么东西。
科伟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小声问道:“是不是又有花生了?”姐姐没有回答,她咬着下唇,全神贯注地将树枝小心翼翼地抽出来,只见上面沾了一些破碎的花生壳。“看来里面真的有东西。”
姐姐说着,便把树枝放在一边,戴上手套,开始用手轻轻刨土,每一下动作都带着期待与专注。
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个更大的“粮仓”出现在他们眼前。
里面的花生密密麻麻,不仅数量多得惊人,而且颗粒更加饱满,颗颗都泛着诱人的光泽。
科伟和科娟兴奋得欢呼起来,他们加快了速度,双手不停地在花生堆里穿梭,将花生一颗颗捡起来,放进篮子里。
这时,意外发生了。
科伟不小心被一个尖锐的土块划破了手指,他疼得“嘶”了一声,本能地将手缩了回来。
姐姐听到声音,连忙停下手中的动作,一脸焦急地查看他的伤口:“怎么样,疼不疼?”
科伟咬着牙,故作坚强地说:“没事,就破了一点皮。”姐姐不放心,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巾,轻轻帮他擦去血迹,又从背包里找出创可贴,仔细地帮他贴上,一边贴一边叮嘱他:“下次可要小心点。”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将这个洞里的花生全部挖了出来。
此时,太阳已经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了一抹绚丽的晚霞,红的、橙的、紫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将整个天空装点得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
科伟和科娟提着满满一篮子花生,迈着轻快的步伐,开心地向父母走去。
父母看到他们的收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们俩可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花生。”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那是劳动带来的喜悦与满足。
后来科伟,因为相信佛家的轮回之说,心境变得更加豁达。
再遇到老鼠在花生地偷盗花生的事,他没有了曾经的执着与懊恼。
他心想,既然它们偷走了,那就送给它们吧,毕竟它们也是一条生命,在这世间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几天之后,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作文任务。
对于班上的同学们来说,这可是他们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心中满是好奇与忐忑。
科伟,一个对生活充满观察和感悟的孩子,陷入了思索。
思索片刻后,他灵感乍现,决定在作业本上写下《第一次挖老鼠洞》这个独特的主题。
他的笔触在纸面划过,将自己在挖老鼠洞时的紧张、兴奋以及各种奇妙的经历,都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没过多久,科伟就完成了作文。
当老师批改完作业,科伟的作文一下子吸引了老师的目光。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老师,对科伟的作文赞不绝口,在课堂上给予了他表扬。
李老师十分好奇,便在课后单独询问科伟:“科伟,你这篇作文写得非常出色?”
科伟挠了挠头,真诚地回答道:“李老师,这些都是我真实的感受和经历。当时挖老鼠洞的时候,那些紧张和有趣的瞬间我都记在心里,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都写出来了。”
李老师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
后世的科伟当然知道这一点,要想写出的东西感人,就必须写真实的。
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人云亦云。
后来,科伟和著名影视演员,中国作协会员刘晓庆对话,问她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