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藏赋于民(此章重点总结历代赋税,不感兴趣的可跳过)
- 三国:穿越孙权,我在江东砍鼠辈
- 我家有鱼塘
- 7028字
- 2025-01-26 16:43:43
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便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一项重大税制变革。
彼时,大清征收人头税陷入了重重困境。
在传统的人头税征收模式下,为了确定纳税人口数量,官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清查户口。
然而,人口的流动、隐匿以及统计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使得清查工作困难重重,即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增加的税银却十分有限。
雍正皇帝洞察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毅然决定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他果断下令:“莫要再费心查那点户口,亦无须计较此消彼长,补阙之事。索性将那人头税之定额,径直摊入田赋之中,与田亩税一并征收。”
这一举措,本质上是将税种进行合并,把人头税和田赋合二为一。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好处。
首先,繁琐的户口清查工作得以大幅减少,与之相关的行政事务也随之简化,朝廷的行政开支自然也就相应缩减,行政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其次,将人头税摊入田赋后,税收征收更加集中和高效,朝廷能够更加稳定地获取财政收入,甚至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在康熙末年,国库之中的白银总计不过八百万两,而到了雍正末年,国库白银竟激增至六千余万两,这一惊人的增长幅度,无疑彰显了“摊丁入亩”政策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显著成效。
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百姓的境遇也因此变得极为艰难。
以雍正九年湖北钟翔县的事件为例,当地十三乡的百姓群聚于城东的武当宫,共同商议抵制“摊丁入亩”之策。
这一抵制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百姓在沉重税负压迫下的无奈抗争。
原来,在“摊丁入亩”之前,钟翔县百姓每年缴纳的人头税不过两千四百余两。
而此政策实施后,税额竟凭空多出三千五百余两,骤增至五千九百余两。
百姓的负担陡然加重了一倍有余,这对于以农耕为生、收入微薄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知县王世经在得知百姓抵制后,不仅没有深入了解百姓的诉求,反而派兵前往抓捕,致使百姓在慌乱之中,落水溺亡者多达百余人,一场本可通过沟通解决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人间惨剧。
湖北钟翔县的情况并非个例,直隶、山东、江西、山西等地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时,也都遭遇了类似的困境。
民变四起,社会动荡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朝廷在摊丁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均问题。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各省的土地肥沃程度、人口数量以及年岁收成各不相同。
然而,朝廷在推行政策时,却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实际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百姓税负过重。
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谋求升官,不惜加重摊派。
在他们眼中,多收一分税,就多了一分晋升的筹码。
云南一省,每年超标征收白银一万两千余两,“永不加赋”的承诺,在官员的贪婪和私欲面前,化为了泡影。
地方官员还借机将各种苛捐杂税一股脑儿地摊入田亩之中,临时性收费也堂而皇之地变为了固定赋税。
原本百姓尚可承受的临时性征派,如今却成为了常年的沉重负担,田亩税之重,令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弃地而逃。
据《清朝通典》记载,雍正六年,川陕总督曾上书朝廷,提及湖广、广东、广西等地百姓大量逃亡,涌入四川。
他们逃离的,不是天灾,而是那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税负。
到了乾隆年间,这种百姓抛田弃地、逃亡他乡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年、八年、十二年,百姓大面积避税出逃,朝廷虽屡禁不止,却也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摊丁入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降低了行政成本,但却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这一政策的初衷并非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是为了满足朝廷收税和降低行政成本的需求。
满清皇帝因此发了大财,百姓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举家逃亡。
这些问题都是孙权目前无法避免的,更别提土地都在地方大族手里的问题。
这不是孙权想要的,孙氏本来就根基不稳,行此策,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是以,‘摊丁入亩’也并不适合作为江东的税制。
想到此处,孙权神秘一笑,说道:“诸位,我昨夜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徐庶心中一动,笑道:“主公莫不是梦到了新的税制?”
“哈哈,元直莫不是有读心之术,不然如何会知我心中之事!”
鲁肃了然,主公的神奇之处又来了,遂笑言道:“主公莫不是得到了何指引,不妨和我等详细说说!”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鲁子敬此言,透露的信息不少啊!何为指引?看其熟悉的神色,莫不是还有其他事情?
孙权喝了口酒暖暖,才道:“昨晚,我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那个世界,如我们一样,但,汉亡了,汉之后又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等诸朝代!”
众人闻言,神色各不相同,鲁肃、周泰、吕范等老臣大惊失色。
徐庶等有所耳闻孙权神奇之人,则若有所思。
其余人则付之一笑,只觉有趣。
孙权没管众人的神色,继续说道:“历代的税收制度,都是老大难的问题,所有朝代都在演变,都在学习前朝的教训。”
“从征税对象的变迁来说。”
“秦汉时期,税收主要以人头税和土地税为主。”
“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除了按照土地面积征收田租外,还设有论户取赋的人头税。”
“在那个战火初息、民生凋敝的时代,沉重的赋税如同枷锁,紧紧束缚着百姓的生活。”
“秦始皇为了满足庞大的帝国建设需求,大规模征调民力,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巨型工程,这些工程的耗费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速亡,与这种过重的赋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朝初期,鉴于秦朝因暴政和重税而灭亡的教训,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在这一时期,田赋税率较低,曾出现过“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的情况。”
“这使得农民的负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然而,到了后期,随着战争的爆发和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汉朝也开始征收按人头计算的算赋、口赋等,百姓的负担又逐渐加重。”
孙权说到这,基本都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在座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
但接下来,说的内容就让人值得深思了。
“隋唐时期,税收制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前期,以均田制下的丁口为主要征税对象。”
“唐朝的租庸调制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农民每丁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这被称为“租”;还要交纳绢、棉或布、麻等,此为“调”;此外,农民还要服徭役,若不服役,则可纳绢或布代役。”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唐中期以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朝廷改为按资产和田亩纳税,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农民不再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说到这,大家都随着孙权的讲述进入了沉思,仿佛在见证一段历史。
“宋元时期,宋朝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税收既按田亩征收,也有针对商业的税收。”
“商业的繁荣使得宋朝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商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
“商税分为住税和过税,住税针对开设店铺出售货物的商人所征收的落地税,税率规定为3%;过税是对行商所征收的通过税,税率为2%。”
“元朝的税收则因地域和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北方在金国灭亡以前基本就纳入蒙古统治者的统治范围,南方要在多年年以后才开始普及。”
“在税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民族不平等,蒙古人税负最轻,色目人其次,汉人最重。”
“其征税对象包括地税、人头税和徭役,这种不公平的税收制度,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社会的不稳定。”
本来太史慈等武将还别太在意,赋税什么的,跟他们的关系也不大,此刻却是杀机四溢,什么叫‘蒙古人’这一听就不是汉人好吧?
周泰皱眉问道:“主公是说,多年以后,中原将为北方外族所统治?”
孙权摆了摆手:“今天我们只论税制,况且这也就是一个梦,诸位不必在意这些细节!”
众武将未再多言,但如太史慈等和异族交过手之人,已经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灭了那什么蒙古族!
孙权继续道:“明清时期,明朝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除了田赋外,还有各种商税、杂税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的商业税种类不断增加,税收项目日益繁杂。”
“清朝则基本沿袭明朝制度,在土地方面,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废除了人头税。”
“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税收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前文所述,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众文臣智者,只觉匪夷所思,梦境可以如此写实的吗?
这简直就是推演了税制的发展演变啊!
孙权没给他们时间思考,继续介绍道:“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主要以贡赋的形式向诸侯、臣民征收。”
“这种贡赋包括粮食、丝织品、牲畜等实物,是当时农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
“在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交换尚不发达,实物贡赋是国家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前期实行九品混通的赋税制度。”
“由县令根据百姓的资产情况计赀定课,将百姓分为“三等九品”,按等级分担赋税。”
“上三品的赋税进入京师,中三品的进入别的州的重要粮仓,下三品的留在本州。”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百姓的贫富差异,相对较为公平,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官员徇私舞弊、评定不公等问题。”
“唐朝,除了租庸调之外,还有一些杂税。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朝廷不断推出新的税收项目。”
“例如间架税,这是对房屋征税;除陌钱,是对交易所得及公私支付钱物征税。”
“这些新税种的出现,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也表明了朝廷在财政管理方面的不断探索。”
“明朝,税收项目繁杂,设有钞关、工关税、门税、过坝税、船税、海关税、酒醋税、市肆门摊税、契税、渔课等众多税种。”
“在纳税形式上,款钞银并行,这既体现了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税收管理的复杂性。”
“不同的税种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和行业,税收管理难度较大。”
“清朝,设有契税、当税、牙税等商业税。”
“契税是土地买卖时按交易额一定比例交税,这一税收项目的设立,旨在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当税是当铺按等级每年缴纳不等的银两,当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清朝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征税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牙税是牙行(中介)所缴纳的税费,牙行在商品流通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牙行征税,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业的健康发展。”
“税率及征收标准,亦是事随时移。”
“秦汉时期,秦朝税率较高,这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高的税率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朝初期,税率较低,这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汉武帝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国家财政需求大增,朝廷不得不增加税收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这一时期,不仅田赋有所增加,还新增了许多其他税种,百姓的负担明显加重。”
“隋唐时期,隋朝的租庸调制下,丁男一床(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三石等,相对较为固定。”
“这种固定的税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朝租庸调的税率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唐中期两税法按户等高低征钱。”
“户等的评定主要依据家庭资产的多少,这种征税方式相对更加公平,能够根据百姓的实际经济状况征收不同数额的税款。”
“宋朝,农业税税率相对稳定,但商税的税率因商品种类和经营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
“商业的繁荣使得宋朝的商税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同的商品和经营方式适用不同的税率,这既体现了宋朝对商业的重视,也反映了税收制度的灵活性。”
“元朝,地税相对较轻,大体维持在三十税一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然而,元朝存在包税制等问题,一些富商大贾通过承包税收,肆意剥削百姓,导致百姓的实际税负较重。”
“包税制使得税收的征收权落入私人手中,这些包税人往往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择手段地增加税收,百姓苦不堪言。”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田赋税率不算高,但后期由于财政压力等原因,加征各种杂税,如著名的“三饷”加派,包括辽饷、剿饷和练饷,使得百姓负担急剧加重。”
“清朝田赋依据土地好坏的差异征收税银,相对较为合理,但火耗等附加税项缺乏统一标准,给百姓带来额外负担。”
“火耗是指在征收田赋时,以弥补银两熔铸过程中的损耗为名,额外征收的税费。”
“由于火耗的征收标准不统一,地方官员往往借此大肆搜刮百姓,中饱私囊。”
“税收管理及执行,更是曲折万分。”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通过严密的户籍登记,确保能够准确掌握纳税人口数量,从而保障税收的征收。”
“然而,这种过于严苛的管理方式,使得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引发了民怨。”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税收管理体系,加强对地方税收的监管。”
“设立了专门的税收官员,负责征收税款和管理税收事务,同时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以确保税收政策的有效执行。”
“唐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收征管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税务部门,负责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效地保障了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后期,由于藩镇割据等原因,中央对地方的税收控制能力有所减弱。”
“藩镇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财政大权,他们往往截留中央的税收,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国家的统治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宋朝,税收管理较为严格,设立了专门的税务机构征收商税。”
“这些税务机构制定了详细的税收法规和征收程序,对商税的征收进行了规范。”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税务官员滥用职权、敲诈勒索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税务官员为了谋取私利,故意刁难商人,随意增加税收,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明朝,税收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包税制的实行使得税收被地方豪强把控。”
“地方豪强通过承包税收,与官府勾结,肆意盘剥百姓,导致税收的公平性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了损害。”
“此外,明朝的税收制度还存在着税种繁多、税率不统一等问题使得税收管理难度加大。”
“清朝,税收管理相对规范,实行火耗归公等措施,将火耗纳入正式税收范围,并进行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然而,在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税收制度的执行也出现了问题。官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税收被大量截留,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众人虽听得一知半解,很多词汇根本闻所未闻,如:牙税、租庸、典当等,但各人都在努力消化着孙权所透露的知识。
如庞统,重点注意到的就是府兵、藩镇割据、北方异族等朝代更替。
崔钧则注意到了百姓的发展,似乎有从农转商的趋势等。
吕范则注意到,货币体系似乎发生了变动,从钱到银?
孙权还不知,他的一番话,将对众人带来多大的冲击,这仿佛就是打开了众人新的思维枷锁。
鲁肃思索良久,言道:“从历代税收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些税收制度大多以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为朝廷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为主要目的。”
孙权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也是他都不满意的地方,对于孙权来说,他的理念与这些传统的统治者截然不同。
在孙权看来,王朝的兴盛并非仅仅取决于国库的充盈,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
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才是他真正追求的目标,这样的成就感,才是每个穿越者应该有的极致追求。
孙权深知,要实现百姓的富足,就必须从经济发展的根源入手。
“子敬所言不错,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这基本都是官本位思维,我不太赞同。”
“我认为,三皇五帝曾以身作则,贤者得天下,他们所用,乃民本位思维!”
“只有得到百姓认可的大贤,才能任人族共主。”
这又是一个禁忌话题,讨论如何当皇帝,如何改朝换代?
孙权要是一上来就如此说,肯定早就有人出言制止了。
但此刻,众人听的晕头转向,都在钻自己的牛角尖,哪里还反应得过来,这信息都没消化完呢!
孙权也没管众人,对他来说,这些思想,早晚也是要灌输的,我炎黄子孙,不该成为奴隶,亦不该成为牛马。
我们啊,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认为朝代更替也是一样的,也许能靠武力得天下,但只有真正让百姓幸福了,才能长治久安!”
“是以,我们当采用民本位思维行事,只有将底子打扎实了,我们才能同曹操掰一掰手腕!”
“首先鼓励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使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为此,田税是必须减少的。”
孙权认为,最好不超过刘邦的十五税一。
“然后,再积极发展国有产业。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经营国有产业,如盐铁业、造船业等。”
“这些国有产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创造巨大的财富,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例如,发达的造船业,可以使江东的海上贸易得以发展,与周边地区加强经济交流,如辽东。”
“在商业方面,可以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
“降低商业税税率,简化税收手续,为商人创造了宽松的经营环境。”
“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商人的合法权益。以七宝商行为推动,带动各行各业的商业良性发展。”
“通过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国有产业和带动商业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百姓的收入将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这,才是孙权想要的。
“而国家则通过征收商业税,可以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孙权放下手中鹿肉,大声道:“此策,我谓之曰: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