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为了要粮,硬刚封疆大吏(求追读求收藏)

正当贾放一行南下江浙的时候,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原本裕王身边的一名李姓宫女,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要说这李氏,乃是京郊漷县人,十五岁的时候进的裕王府。

要说相貌,那也算不上特别的出众,只能算有那么几分而已。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日里看似不显山露水的宫女,却得到了裕王的宠幸。

现如今,更是为大明顺利诞下了皇家的血脉。

至于这位嘉靖的皇孙,则被取名为朱翊钧。

而他的生母,也由宫女升做了裕王的侧妃。

当嘉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毕竟,大明到了他这一代,人丁单薄的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即便有皇室血脉诞下,很多都小时候就夭亡了。

所以说,这位皇孙的降世,对嘉靖来说确实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而嘉靖一高兴,直接就张口赏赐了这李氏家里人十万匹丝绸。

这样的赏赐原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家是有大功劳的。

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在皇室更为看重。

能够为皇室绵延血脉,这等功劳可真心是不小的。

所以说,站在嘉靖的立场上,他这么做一点儿错也没有。

然而,当织造局的人听到这消息之后,差点儿没气得吐血。

明年要卖给西洋人五十万匹丝绸,宫里还需要日常用度,再加上给藩王的赏赐。

现如今,这些丝绸都不知道从哪里来呢。

虽然朝廷定下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但如今稻田还是稻田,桑苗压根儿一棵没有栽下去。

除此之外,百姓们同不同意改稻为桑,改稻为桑的话,百姓的粮食从哪里来,这些都是问题。

一时间,江浙一带织造局的头头脑脑心忧如焚。

此刻的他们,就盼着上面派的人赶紧到,好赶快将改稻为桑推行下去。

要不然,那五十万匹丝绸断然是产不出来。

到了那时,一旦怪罪下来,织造局肯定是跑不了的。

而此时的贾放,由于带着几个女眷,所以这一路上也没有能走得太快。

等抵达金陵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近二十天的时间。

一路上,一切看上去都还比较顺利。

不过,贾放可以很分明的感觉到,这一路下来,自己的身后一直吊着一条尾巴。

这条尾巴一共有四个人,身手都是最顶尖的那种。

唯一让贾放不确定的是,这些人到底是谁派过来的,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不过,他并没有打草惊蛇。

毕竟,在没有搞清楚对方的底细之前贸然动手,不仅会暴露自己会武的事实,而且或许还会触碰到某些不为人知的底线。

这些人没有主动现身,自然有他们不现身的道理。

因此,在是敌是友并没有搞明白之前还是按兵不动为好。

之所以要在金陵停一下,主要就是要解决给浙江改稻为桑的百姓调拨粮食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关键,便落在了江苏巡抚赵贞吉的身上。

于是乎,抵达金陵的当天晚上,贾放便去求见了这位巡抚大人。

若是换作别人,区区正四品,估计连赵贞吉的面儿都见不着。

不过,贾放自报家门时,将自己奉旨推行改稻为桑这桩事扛在了前头,现如今,有要事要跟巡抚大人沟通。

这样的情形下,江苏巡抚赵贞吉拨冗接见了贾放。

此时此刻,客厅里赵贞吉正坐在主位上。

至于贾放,则坐在了对方的下首。

不过,或许是认为级别差距比较大的缘故,赵贞吉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有礼。

甚至,连口茶也没让下面的人上。

不过,对于这样的事贾放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毕竟,自己大晚上的过来打扰,本就有些不合适。

当然,若不是改稻为桑之事太过紧急,自己也断然不会如此。

看着眼前一脸淡然的江苏巡抚赵贞吉,贾放率先开口道:“这么晚了还过来打搅巡抚大人,还望大人见谅。”

赵贞吉闻言,目不斜视的看着正前方桌子上的烛火道:“有什么话就说吧,不必客套。”

贾放见状,缓缓开口道:“下官此次奉命前往浙江推行改稻为桑,想必巡抚大人应该有所耳闻的,只是这当中有件事还得让大人您帮忙费费心。”

赵贞吉闻言,看了他一眼道:“你去浙江推行改稻为桑,跟我一个江苏巡抚说什么?”

贾放一听这话,笑了笑道:“如果不知其中关联,巡抚大人这么想也没什么问题,不过,即便没有改稻为桑之事,每年浙江也会向江苏购买粮食数百万石,下官此次前来,只是想向巡抚大人商量一下,能不能再多拨些粮食给浙江,以帮助朝廷将改稻为桑这一国策更好的推行下去?”

赵贞吉听了这番话,扭过头看了贾放一眼,随即目光闪动的开口道:“你……一共想要多少粮食?”

贾放闻言,立马开口道:“下官算了一下,以往年份浙江每年差不多需要从外省购买七百万石的粮食,如今要推行改稻为桑,除去能够从别的省份想办法的,下官想为浙江从巡抚大人您这边争取五百万石粮食。”

赵贞吉一听这话,瞬间便沉默了。

在他看来,之前每年浙江从江苏购进的粮食不过三百多万石。

一下子要增加近两百万石的粮食,这对江苏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压力。

最主要的是,内阁那边给自己来了信,让自己能配合的情况下拨些粮食给浙江。

不过,信的重点却不是这个,而是主要提及了大明其余各地的灾情,务必要把对这些地方的粮食供给留充足。

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赵贞吉自然是知道的。

改稻为桑是严家提出来的,而给自己写信的却是自己的恩师徐阁老。

这里面的意思,那便是不言自明了。

念及此处,赵贞吉轻轻叹了口气道:“前儿个内阁已经来了信,让我这边为改稻为桑出些力,只是江苏每年的产粮那都是有数的,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得向朝廷纳粮,现如今各地多有灾情,所以上解朝廷或者直接拨往灾区的粮食比往年肯定都要多,我这肩上担子也很重呐!所以,能保证像往年那样给浙江调三百万石粮,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弄不好,这个数都成问题啊!”

贾放一听这话,心中不由得一阵冷笑。

果然不出所料,徐阶那边真给自己使绊子了。

不过,这粮食拿不到,浙江的改稻为桑就推行不了,今儿个无论如何都要把粮食的问题解决了。

要不然,自己纵然去了杭州,改稻为桑也难以推进。

还有一点,想要靠浙江巡抚郑泌昌问这边要到粮食,根本不现实。

一个心术不正之人,又怎么会真心为朝廷为百姓着想。

念及此处,贾放有些不悦的开口道:“赵大人这么说,就是不打算支持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了?”

赵贞吉闻言,抚着额头道:“不是我不支持,是我这边也难呐!”

贾放一听这话,立马就桌子一拍道:“赵贞吉,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安的什么心,不过,你的那点儿小心思可甭在我面前使,这粮今儿个你是拨也得拨,不拨也得拨,我让浙江的百姓按现在市价买你的,你若是不肯调拨,那就是与改稻为桑的国策过不去,与朝廷过不去!”

赵贞吉听了这话,当即也霍然站起身,眼睛瞪着贾放:“你只不过是杭州知府,有什么资格这么跟我说话,另外,我也不怕告诉你,就算是郑泌昌过来,我这话他也挑不出什么来!”

贾放见状,突然仰天大笑了起来。

下一刻,他从怀里掏出了宁安公主交给他的那块玉牌。

“赵大人,我是杭州知府不假,但你以为我只是以这个身份跟你说话的吗?你看看这是什么?”

说着这话,他将那玉牌放在了二人中间的小桌上。

赵贞吉一看那物件,眼神不由得暗暗缩了缩。

犹豫了数息,他将玉牌拿到手中,对着光亮仔细端详了起来。

片刻之后,赵贞吉复又将玉牌小心翼翼的放下,那动作极是恭敬。

很显然,他认出了这块玉牌的来历。

沉默了很久,这位江苏巡抚轻轻叹了口气道:“你也应该理解我的难处,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想想办法,争取给浙江调四百万石粮食,明天就让他们着手准备,一个半月之内第一批就送到杭州,你再多要,我真的没有了。”

贾放闻言,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自己说要五百万石,其实也是留了些富余的。

能有四五百万石粮,这事也就基本上成了。

不过,为了防止眼前这位巡抚大人再反悔,他脸色淡然的开口道:“赵大人能这么说,下官定会向朝廷,向皇上禀陈大人的这件大功劳的,皇上为了此次改稻为桑,不仅赐了我这块随身佩戴的龙佩,还派了人在暗中护卫,赵大人若是有兴趣,可以派人去打听一下,我这一路上是不是一直有高手跟着,他们是什么人,想必赵大人应该能猜到。”

赵贞吉闻言,并未说话,只是默默的看了贾放一眼,不过,此刻的他额头上却隐隐有些汗迹。

贾放见状,朝对方一拱手道:“既然赵大人能如此公忠体国,体恤浙江的百姓,那贾某就不多打扰了,等他日改稻为桑推行下去了,下官相信这功劳簿上定然会有赵大人浓重的一笔的。”

话音落下,他便拿了那龙佩,大步离开了当场。

至此,改稻为桑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得到了解决。

待走出赵贞吉的府邸,贾放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