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温《神鞭》

《神鞭》是作家兼画家冯骥才作品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小说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借助声光电的演绎,以及媒体的传播,使得作品的影响力如虎添翼。多年前,我曾观看过同名电影,并阅读过配有精美插图的书籍。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很多人物形象有些模糊,故事情节有些接连不上。如今重温这部小说,重新提取往日记忆,再次和熟悉而陌生的故事人物相遇,颇有一番感慨。

清末民初时期,卖炸豆腐的小贩傻二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可是,从遇到大混混儿“玻璃花”开始,他不想为人所知的辫子功无法“久藏深闺无人识”,经过人们口口相传,他本人和神功誉满津门。起因在于“玻璃花”拦街逞凶,任人良言相劝,无动于衷。傻二打抱不平,一身正气,挺身而出用辫子教训了这个地痞流氓。于是结下梁子,“玻璃花”先后撺掇神弹弓戴奎一、武林领袖索天响以及东洋武士佐藤挑战傻二,结果都被傻二那宛如“神鞭”的辫子打得落花流水。此后,“神鞭”名声大振,甚至被视为珍宝,倍加呵护。八国联军进犯BJ,在同乡劝说之下,傻二加入义和团,攻打紫竹林租界。国人群情振奋,士气高涨,毕竟肉体凡胎抵挡不住枪炮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作战过程中,傻二的辫子也被洋人的枪子打成两截,这让他极为震惊,也极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和自尊。由此他悟出神鞭再怎么厉害也抵挡不了洋枪洋炮,于是毅然剪去辫子,变“神鞭”为“神枪”,成为北伐队伍中的一名神枪手。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作者描写也颇为传神,而且这部小说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不管小说多么精彩,读者必须头脑清醒: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不要以为生活中真的存在以辫子作为武器的神人。就像生活中未必发生过阿Q、祥林嫂、堂吉诃德那样的真人真事,傻二也不过是作者便于叙述而塑造的人物而已。文学创作允许虚构,通过提炼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意象,加入作者的思考,阐发一定的道理。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之后,不仅仅满足于精彩的剧情,而应从整个故事中获得某种启示。

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争执不休。同时,在对外扩大交流的同时,西方文化和思想不断侵入也冲击着国人固守的很多观念,于是有人大声疾呼,并把那些新思想新观念视为洪水猛兽。可是,时代发展犹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断激浊扬清,推动社会进步。

在此过程中,某些被视为精华的传统文化经不起外部力量的冲击,慢慢趋于没落。譬如,我们的国粹“京剧”,尽管艺术价值很高,但是在西方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冲击下,很难能让年轻一代的观众动心。唯有推陈出新,加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元素,京剧的生命力才能永葆青春。就个体而言,生命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憬悟,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如果故步自封,盲目自信“一招鲜吃遍天”,慢慢趋于封闭和保守,在知识大潮和科技力量的冲击下也会慢慢落伍,最终也会遭到时代的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