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胡思乱想之二

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对传教的老詹颇为好奇。

一个意大利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知是单纯为了上帝的意志,感化世人,还是天生慈悲,济世情怀爆棚,让他落得个郁郁寡欢,才华无处施展。当初来到东方大国,本以为大有可为,可是命运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生传教,他总共才发展了八个追随者。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活成了一个大笑话。而在意大利——他遥远的故乡,他的经历则被描绘得富有传奇色彩,他甚至成了小外甥崇拜的“英雄”。所以,一个人独特的一生经不起推敲的。世俗眼中的失败者,在精神层面也许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者。

生前,老詹未能把杀猪的老曾发展为信徒;死后,老曾醍醐灌顶,甘愿追寻老詹。据说,老曾是看到了老詹绘制的教堂图纸,灵魂深处一下子受到震颤——其观念前后变化之大,真不可思议。

不由感叹:对于追求的美好事物,抑或个人理想,也许穷尽一生,未必如愿。但是,为了理想而奋斗,自己的付出总会有一定收获的。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相信天道能酬勤,相信明天会更好!

公历2024年将尽,12月4日下午1:22,琼瑶突然离世。

如今,关于她主动选择轻生的消息遍及网络,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其实,“轻生”一词并不准确。86岁,已属高龄,一切看淡,包括生死。人间行走终要离去,她有选择离去的方式,生如夏花灿烂,死亦当如雪花翩然。

琼瑶在华人世界是现象级的作家,影响深远。她创作的言情小说甚丰,作品影响好几代人。三代同堂,共看琼瑶剧并非个案。她的作品曾让无数处于做梦年龄的少男少女,心生情愫,对爱情的向往如痴如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校园里被视为闲书,屡禁不绝,俨然成了早恋的催化剂。

记得当年上中学时,这些“闲书”让老师头疼不已,犹如现在的孩子上课玩手机游戏,也是明令禁止的。

我不算琼瑶迷,那时候男孩子对金庸感兴趣,认为琼瑶的书讲的尽是风花雪月,不过是赚取小姑娘们的眼泪,哪里有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精彩?不过受当时“琼瑶热”的影响,我也偷偷看过一两本言情小说。“作案”方式并不新鲜,只是把小说放入抽屉,眼睛余光锁定抽屉里露出一角的书页。神情专注,貌似听课,其实啥也没听进去。有次正看得入迷,被抓了现行,老师站在面前竟一点也不知道,书不幸被收走,我也不幸被上了一次深入骨髓的思想教育,还得反复给老师保证,不看闲书。当时我言不由衷,仍默默惦记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只是不敢课堂上造次了。与我的愚笨相比,同桌聪明多了。他把琼瑶小说合订本包上书皮,封面还赫然写上“辞海”,多次成功瞒天过海。结果有一次语文老师走下讲台,借去“辞海”查词,他的小伎俩一下子露了馅儿,接下来一番触及灵魂的教育,唐僧念的紧箍咒不听也得听。

在潜意识中,琼瑶的那些闲书,看多了容易误入歧途。后来上高中之后,更无暇读琼瑶,一方面学业压力大,看闲书让我自带负罪感,以及父母、老师监督甚严,无法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去看。另一方面,三毛、汪国真的作品引领潮流,风靡全国,让青少年阅读闲书多了一些选择。我的注意力转移,自然更没时间去理会琼瑶了。

如今回忆琼瑶带给我的影响,一切太模糊,甚至连其中重要情节都记不起来,只是觉得那些言情小说大同小异,不过是帅哥追靓妹或靓妹追帅哥,跨越门第障碍困难重重。故事结局要么大团圆,要么大悲伤。

由此可见,读这类书时如同吃快餐,不必细嚼慢咽,读时往往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目前,能记起的书名不太多,大概有《几度夕阳红》《青青河边草》《失火的天堂》等。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普及,琼瑶小说以电视剧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让人如痴如醉。而且,带有港台腔的言情剧成了央视的主打,一经播出,简直万人空巷,动人的旋律陪伴人们度过不少寂寥的夜晚,也让处于情感低谷的人对美好的爱情心生向往。“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坠落……”至今我以为《昨夜星辰》也是琼瑶作品,后来求证,才知道这真是个美丽的误会。

琼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让人更加憧憬纯美的爱情,培养了一大批恋爱脑,如今觉得剧中情节不过是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童话。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缠绵悱恻,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生活中更多的则是柴米油盐,一地鸡毛。

至今,琼瑶作品热度虽不如以前,但影响力仍然存在。她捧红的那些俊男靓女仍活跃在荧屏之上,影视插曲仍广为流传。近两天,琼瑶过世的消息几乎霸屏,关于她的过往,逐渐清晰起来。

死者为尊,不想对涉及她的负面消息评论。她活得轰轰烈烈,离去诗意浪漫。就私生活而言,她对爱情的表达可谓热情大胆,果断纯粹,为追求真爱不顾世俗目光,引起不少争议。如今,这个敢爱敢恨的一代才女渐渐远去,让人感叹:鲁迅之后,再无风骨;金庸之后,不见武侠;琼瑶之后,难觅纯情。

曲终人散,一个时代落下帷幕,让人不免惆怅。随着琼瑶背影,带走的还有70后、80后曾经的青春岁月,以及那些美好或悲伤的回忆。

琼瑶考大学,两次落榜,也不影她后来人生的辉煌。从《我的阿拉泰》一书的作者李娟的成名经历我又想到了莫言,他们都是早早辍学,过早步入社会,品尝人间冷暖。拿起手中的笔,倾吐美妙的文字,写尽无限心事,让自己在尘世生存,多了不少诗意。

扩展开来,我也想到更遥远国度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他们也选择辍学,是主动从学校离开的。只是他们辍学的原因并非家境贫寒,而是学校的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能适应他们的生长。于是,他们需要走向更大的大学,也就是社会,到社会上搏风打浪,施展才能,展示才华。

无论如何,一个人辍学并非意味着学习的终止,而是告诫自己,听从内心的召唤,不断丰富内心,努力向前,即便生活在颠簸的状态,也要不断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