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曾这样调侃:“如果孔子穿越到今天,拿起粉笔,走上讲台照样能讲课,可能比许多教授讲得还要好。”以此来指出我国2 000多年来在学校、教室、课堂和教学等方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此评价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现状虽然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来,也是有些道理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教育家杜威曾批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一教学模式,可数百年来,“三个中心”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导模式。

在过去十余年里,面对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汹涌澎湃的浪潮,全球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现有的学校教育真的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时代的变化吗?我们的教育真的是在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吗?为了寻找答案,从2010年开始,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型课程、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和STEM课程……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有些课程因缺乏深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完全沦为学生的活动课;有的课程由于老师缺乏跨学科素养,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课程仍以传统接受式教学为主,使得特色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总之,当下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大多不是“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学习”[1]

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有教育理想的人,而缺乏真正脚踏实地去做,勇敢地把创新举措落实到教育每个环节中的实践者。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摒弃线性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思维方式,采用颠覆性思维和创新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和痛点问题。这应该成为当下教育领域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

我在2016年的《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中首次接触到了“设计思维”这一理念,受益匪浅。经过半年多的设计思维理论学习的滋养,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了关于改进课堂教学的蓝图。2017年9月,我开始在高一研究型课程教学中引入设计思维,在探索中尝试把设计思维与研究型课程进行整合。经过半年的探索和实践,有关“融合设计思维理念的高中研究型课程创新设计”的研究逐步浮出水面,经过几年的实践,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设计思维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思维使“以学定教”成为可能。设计思维使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就学什么”的被动式、工业化教学模式成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求”;设计思维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综合性的项目化学习课程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融合设计思维理念的高中研究型课程创新设计”与传统的分科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具有全新的课程面貌。

我初步尝试着把设计思维比喻为给中学师生们准备的一套菜谱,菜谱会告诉你烧菜的步骤、烧制的时间、如何配菜等。

虽然因个人厨艺的差异,烧出来的菜可能差别挺大,但只要你能够熟读本菜谱,仔细琢磨,用心体验,勇敢实践探索,一定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可口“菜肴”。

本书第一章为“设计思维方法论导引”,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设计思维发展史、设计思维的定义、流程、特征和应用等有关设计思维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单纯做设计思维工作坊培训的老师(教练)而言,融会贯通地熟练掌握第一章的内容就可以进行一期质量较高的通识性设计思维工作坊的培训。

如果想把工作坊的培训做得更专业一点,第二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设计思维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较为深入地阐释了“设计思维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两章的加持定能使你的工作坊培训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品位,使你的培训更能助力当下的“双新”课改。

第四章“设计思维常用工具汇总”,就像烧菜时用到的工具和调味料一样,缺少了不仅难以做出可口的饭菜,就是勉强做出来了也总觉得有些粗糙且食之无味,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五章“设计思维工作坊精要”,主要介绍了设计思维工作坊构建的常规步骤、议程和一些辅助的思维游戏,这部分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可以大幅度提升设计思维工作坊的颜值与品质。

第六章“设计思维工作坊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案例”,主要介绍设计思维在教育中的应用,如果用菜谱来比喻的话就是“操作版”。这部分主要是从教学应用视角为学科教师们应用设计思维理念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行的路径和范例。

本书这六章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第一章是设计思维实践的基础版;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可视为设计思维实践的升级版;在前五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则为设计思维的操作或应用版。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读和创新应用,方能很好体现出设计思维的教育价值和力量。


[1]关于“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学习”,请参考: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