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传说中的殿试

康定十六年。

三月初九。

还不到四更天,深沉的夜色中,城内已悄然苏醒,一辆辆马车在寂静的街道上穿梭,宛如夜色中的幽灵,不约而同地朝着皇城的方向驶去。

这些马车,无论来自城中的哪个角落,都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汇聚向东华门。

东华门前,火燎的光亮驱散了周围的黑暗,城门巍峨耸立,御卫们身姿挺拔,守护着皇城的安宁。

抬头仰望,夜空中那轮残月依旧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为这庄严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神秘。

皇城,作为天子的居所,每日的开启与关闭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尽管此刻城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士子,但他们却只能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等待着城门的开启。

侯孝康便是其中之一,他早早地便来到了这里,与众多士子一同站在城门口。

殿试在即,他的心中充满了紧张与期待。他忍不住在人群中踱步,试图平复自己纷乱的心绪。

然而,环顾四周,他却发现左右的士子们皆显得轻松乐观,甚至自己的好友方济洲和吴言明也在有说有笑,与他一脸紧张的神情截然不同。

侯孝康心底明白,这是因为对于周围的大部分士子来说,最残酷的会试已经顺利度过,他们此次前来皇城,不过是来确定一个最终的名次罢了。

进士的功名,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然而,侯孝康却不同。

他在听完师祖杜谚昌的分析后,对状元的渴望愈发强烈。

在侯孝康的心中,此次殿试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进士的名额,更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状元之位。

这份压力,让他在其他士子面前难以轻松自在。然而,随着不断有同年前来拜会,他的焦虑反而得到了缓解。

侯孝康对待每一位新认识的同年都热情周到,令人如沐春风,好感倍增。

至于为何有这么多士子前来拜会呢?

这不得不说说殿试的规则。殿试,又称廷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层,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相较于其他考试,殿试的淘汰率极低,只要考生不犯下严重的错误,便不会被黜落。这也意味着,在场的所有士子,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大周的官员。

而且宦海沉浮,仕途凶险。在官场上,最靠得住的往往是身边的同年。因此,这些同科菜鸟们必须做到互相通气、相互扶持提携,才能在弱肉强食、鬼怪林立的官场上立住脚。

侯孝康作为会试的第一名,他的名次在殿试中通常不会浮动太大,最多可能掉入二甲,但他依然是状元的头号争夺者。

在场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状元与其他名次之间的天差地别。因此自然免不了有许多士子前来拜会了。

随着天色逐渐放亮,东华门前逐渐聚齐了一百六十八名白袍士子。

终于在众人的等待中,宫门总算开了。

初升的太阳斜照在宫墙上。侯孝康目光不经意间瞥向了东方天边的日头,红日冉冉升起。

士子们相互作揖,随后在侯孝康的领头下,鱼贯步入宫墙。

宫门处有专门的侍卫队士子们所携带的物品进行搜查,以及对身份进行确认。

检视之后,在宫人的陪同下列队穿过幽深的门洞,沿着广场两侧的朝房前行,这条通往崇政殿的道路在朝房的映衬下显得狭长而神秘。

继续深入,两道宫门赫然出现在眼前。穿过这两道宫门,豁然开朗,一片极为开阔的平台展现在众人面前。

平台上,白石栏杆环绕,雕龙望柱矗立,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座椅井然有序地排列着。

而在这平台的尽头,那座体量宏伟高大的崇政殿更是雄伟无比,高高在上,令人心生敬畏。

崇政殿其实原名为讲武殿,之后崇文仰武成为了大周的政治正确,故而成为了崇政殿。

礼部主事的引导下,众位进士井然有序地分列进入崇政殿。

此时,皇帝已经身着龙袍,与文武百官一同站在大殿之上,他们各具公服,威严而庄重。

进士们走走入殿前红色的平台上,也就是所谓的丹墀。

心中无不充满了诚惶诚恐的复杂心情,与在东华门前的轻松截然不同。

在赞礼官的主持下,所有学子恭敬地行了五拜三叩头礼,鸿胪寺官奏报礼毕后,响亮的鞭声响起,皇帝和百官缓缓退朝。此时,早已在外等候的侍卫们迅速进入大殿,将桌椅安排得井井有条。

殿试的座位设置十分讲究,间隔就坐,稀次设席,这是为了防止士子们交头接耳、传递文字符号等作弊行为。每张桌案上都清晰地留下了考生的名字、籍贯等信息,以便核对。

侯孝康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先正了正发冠和衣袍,然后从容地从自考箱中取出笔、砚台、墨锭、砚壶、镇纸等文具,一样一样地摆好在桌案上。他神情专注,动作熟练,显然对这些文具的使用十分熟悉。

将一切都整理好之后,侯孝康抬头望向崇政殿院中摆放着的那尊日晷。此时,日晷上的晷针正指向差一点到辰时的位置,这意味着殿试即将开始。

侯孝康将双手按于膝上,目光平视前方,神态端庄而自信。

不止侯孝康,周围的所有士子皆是这般动作。这等规矩皆是自小便教起的,对每个士子来说都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和轻松。

待众人坐定,这下礼部官员才开始分发策题。

众人跪受策题,各就桌案答卷对策。

侯孝康也是第一次感受这种有些奇妙的场景,他甚至都没看清楚端坐在首位的崇宁帝模样。

不过倒是看到了师祖杜谚昌和山长项思翰,这就不得不说这目光自带GPS专门往有用的地方定位。

策题下来后,侯孝康便收拢心思,专心应对考试。

先扫了一眼考题,一共只有两道考题,但见上面写得是《王者通天地人赋》、《问帝王之政》。

第一道题旁边写着出处。

赋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王者,立于天地之间,......,;一曰通天,......;二曰通地,......;三曰通人,......

或许一般人还无法分辨此次殿试的重点,但读过原著的侯孝康几乎能够断定,这第二题应当才是皇帝摆出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