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巧匠
- 穿越明堡宗:我在草原望北京
- 吃瓜的猹
- 2012字
- 2025-01-05 23:34:06
安顿几千人的生活和生产,着实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大多数人,包括朱祁镇自己穿越前,其实根本就没有类似的经验,让他组织一次公司团建都手忙脚乱。
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只当规划师,高屋建瓴指引大方向不出偏差即可,具体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工作当然还是交给曹鼐这帮人来做。
他们是专业的。
回到矿区十天后,新的高炉也已经建好,铁矿很快就能重新开始运作。
高炉这种东西,必须持续不断地给予热量,保证里面的铁水是流体熔岩状态,一旦停止使用,基本就报废了。
所以才需要新建。
又过数日,生活区也基本建设完成。
所有的设施,都是大大小小的帐篷,就像农村的集贸市场,搭建起来又快又省事。
现在天不冷了,大伙儿入乡随俗,已经习惯了蒙古人的毡帐文化,完全没有必要烧土坯,盖房子。
……
“这锁是哪来的,竟如此精巧。”
朱祁镇和曹鼐视察屯粮的仓库时,门上挂着一把造型独特的铜锁忽然吸引了他的兴趣。
在朱祁镇的印象里,寻常明朝百姓家用的都是一种简单的一字锁,防盗性能很差,拿个细铁丝随便捅几下都有很高的概率打开,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
但这把锁虽然外观普通,但明显设计更为精巧,这一点从锁孔的纹路形状就能看出来,显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开的。
而蒙古人都是熟人社会,毡帐一撩就进,从来都不锁门,所以也不可能是蒙古人的东西。
曹鼐回复道:“在和林的时候,收了一个人,名叫刘坚,他过去是一名锁匠,这锁便是臣命他打造的。”
朱祁镇让曹鼐把钥匙拿过来,自己亲手把锁打开,然后把锁放在自己耳朵边上,用钥匙在里面轻轻转动,仔细感受着手上力道的变化和锁芯里面机关发出的声音。
听着这声音,朱祁镇似乎感受到了什么,颇为兴奋地道:“曹卿,你赶紧把这个锁匠刘坚给我找来,朕要马上见他。”
“陛下找他何事?”曹鼐疑惑道,“钥匙没丢啊。”
“你赶紧先去找他,回头我跟你说。”
曹鼐领命去了,不多时,他领着一个四十多岁,身材瘦小的中年人畏畏缩缩地低着头走了进来。
“小人刘坚见过陛下,陛下万岁。”那人跪在地上磕头道。
“你是何方人士?”
“小人乃大同府浑源州人士,是名锁匠,因为懂些手艺,被官人们看中,召入军中,去年在猫儿庄被蒙古人俘虏的。”
“免礼请起。”朱祁镇客气地道。
等刘坚站起来,朱祁镇把那只锁拿给他看,问道:“这锁既是你做的,你能拆开来吗?”
“能拆。”
“那便给朕拆开来瞧瞧,朕很好奇里面是什么样子。”
“遵命。”
刘坚又磕了头,从衣服里拿出一个贴身藏的木盒,打开来,里面有若干摆放整齐的工具,每样工具都透着白光,显然都是好钢打造。
“你被蒙古人俘虏,这工具居然还能保存在身上没被抢走,不容易啊。”
“是小人幸运。抓我那蒙古军官见小人是个匠人,没有苛待小人。”
“原来如此。”朱祁镇点了点头。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打了胜仗便有个传统,就是重视俘虏里面的工匠,无论是铁匠,金匠,篾匠,弓箭匠,只要你会点手艺,基本都会被当成高级人才,给予相当的优待。
只见刘坚把锁拿在手里,用各种工具敲敲打打,手指相当灵活,一看就是老匠人了。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他便将那把锁拆成了几十个造型各异的小零件,齐齐摆放在面前的木盘子上,端给朱祁镇。
朱祁镇的目光扫过盘子,看到里面有个螺旋状的东西,黄澄澄的,显然是青铜材质,他拿起来仔细端详,露出了笑容。
这玩意儿是一只弹簧。
“陛下,这是簧圈。”刘坚说道,“不同于其他锁匠所用的簧片,这是我刘氏所制锁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件。”
“你发明的?”
“我家制锁三代单传,最初是我祖父制作,小人只是略加改进过,不敢窃据祖宗之功。”
“这个东西可了不得啊。”朱祁镇道。
他实在没想到,居然能在十五世纪就看到弹簧这种工业时代的产品。
虽然中国在战国曾侯乙墓里面就曾经发现过酷似现代螺旋弹簧的东西,但那玩意儿是金子做的,根本不具备弹性。
而真正的量产弹簧问世,要到两百年后的十七世纪,由英国发明家胡可发现描述材料弹性的胡克定律之后。
而且,不光是要有理论基础,这玩意儿对材料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一定要纯度高,质地均匀,抗弹减性能和疲劳性能都非常好的钢材才行,比如碳素弹簧钢。
就拿朱祁镇现在这个铁厂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炼出弹簧钢来的。
因为炉子温度不够,连液态炼钢法的要求都达不到,只能炼出一些杂质极多的生铁熟铁,然后通过铁匠叮叮咣咣一顿敲打去除杂质,才能在刀口的部分形成少量真正的钢。
你让铁匠去敲打出质地均匀的钢丝来,怎么可能?
但青铜就不一样了。
铜的熔点很低,炼铜是要比炼铁容易得多的。中国人从殷商时期就开始大规模冶炼青铜,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在炼铜这条技能树上投入的点数远比世界其他文明要多得多,水平自然也更高。
所以,虽然青铜弹簧的性能逊于优质的碳素钢弹簧,但是,这种材料也是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能做出耐用弹簧的唯一选择。
朱祁镇心中也不禁感慨:“一个民间匠人,能在制锁这项技艺上达到如此水平,属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只可惜,中国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又不重视技术的传承,这么好的东西,还非要玩三代单传。要不是我把他从蒙古人手里救了出来,很可能这东西就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