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时代在发展

朱祁镇拿过一张纸来,用碳笔在上面简单画了一支枪。

“这个东西叫做枪栓,拉动枪栓,给里面的弹簧蓄力。”

“这个东西叫做扳机,扣动扳机,将蓄力的弹簧释放。”

“上面这是个铁夹子,用它来夹住一块燧石,弹簧释放之后,它会撞击在这个火门上面,擦出火花来,点燃里面火药。”

“这样就可以取代火镰点火,让火铳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怎么样,简单吧?”

刘坚看了看朱祁镇抽象无比的图纸,摇头道:“回陛下,不简单。”

朱祁镇一脸黑线,耐着性子问:“难点在哪里?”

“小人半辈子都在制锁,陛下画的这个机关实在是闻所未闻,一定不会简单。所以小人也不敢乱说,请陛下先让小人去钻研几日,再来回答。”

“好的。你慢慢研究,不着急。记住,你要真能给我把这玩意儿鼓捣出来了,朕重重有赏。”

“小人一定尽力!”刘坚磕头道。

等刘坚告退,曹鼐道:“想不到陛下还有此等巧思,臣由衷敬佩。”

朱祁镇笑了笑道:“这离做出来还早着呢,有什么可吹捧的,而且,你不是向来瞧不上这种奇技淫巧么?”

曹鼐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读圣人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奇技淫巧使人玩物丧志,沉沦其中,耽误功名读书,自然非正道也。圣人曰君子不器,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倘若能合理用之,而不痴迷其中,就如同陛下这般,那么奇技淫巧亦有其可取之处也。”

朱祁镇道:“曹卿有没有想过,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这话就一定对吗?”

器,就是器皿,器具的意思。孔子这句话的大概是说,君子不能像一件器具一样,只有某种特定的技能,局限在特定的用途上。

言外之意是君子要当通才,博学广识,啥都得懂,而不能当专才,那就像工匠一样,太受局限了。

“陛下有何高见?”曹鼐没有回答,反而将问题抛给了朱祁镇。

朱祁镇道:“要我说,孔子这话在当时他那个时代是没错的。那时候社会很简单,器物都很粗笨,一个君子,自然可以充分了解各种各样的器,以便他更好地管理一个城池或一个邦国。

“但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情况则不然。孔子既没有见过我大明的火铳,也没有见过景德镇繁复精美的瓷器,更没有见过如此结构精巧复杂的铜锁。

“像这么复杂奥妙的东西,必须是专门的能工巧匠,从小学习祖辈经验,再穷其毕生之精力,方能达到。

“所以我认为,如今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应该先致力于做器,有余力者,可继而做两种、三种器。若从一开始求学就追求不器,那这个人就废了。

“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圣人的话,亦有其所处时代之局限性,吾等应该继承之,改进之,发扬之,而不是不加辨析,一概奉为圭臬。”

“非也。”曹鼐身为状元出身,辩才自然了得,马上反驳道,“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乃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

“但天下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不器之君子。”朱祁镇摇头道,“你看看每年科举,有多少人挤破脑袋,他们是我大明最聪明的一帮人,可他们都想当官,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做不器之君子。结果呢,大都是些贪官、庸官。”

曹鼐道:“如今官场积弊,乃从隋唐开科举即始,实非圣人所能预见。臣以为,问题不是出在圣人之言上,而正是因为天下之人不能真正践行圣人之言所致。”

“好吧。”

朱祁镇也懒得跟这位孔门高徒争辩,解放思想任重而道远,绝非三两句话所能改变。

……

刘坚将自己关在帐篷里,数日足不出户,钻研朱祁镇那张抽象得就跟简笔画一样的枪支草图。

朱祁镇很好奇他的进度,但也不好意思打扰他。

但他很有信心,这东西一定能做出来。

因为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其实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想不到。

比如马镫,这么简单一个东西,却能解放骑兵双手,让骑兵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或者持兵器战斗,还能大幅度降低骑马的难度,显著缩短训练一个优秀骑兵的时间。

这么好的东西,却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普遍装备到军队中,传入欧洲则还要更晚一些。

类似的,还有马蹄铁。汉武帝时期征伐匈奴、大宛,每次带出去几万匹马,却经常只能回来千余匹,损耗率超过百分之九十。

除了战斗损耗以外,马长期驮着重物高强度在西北戈壁滩行走,对马蹄的伤害也是极大的。为了保护马蹄,都用皮革或麻草来裹马脚,但这东西显然作用很有限。

汉帝国盐铁专营,全国有几十个大型铁矿,根本不缺铁打马掌,哪怕当时铁还挺昂贵,但显然马匹更贵,不然刘彻也不会为了两匹汗血宝马就翻越帕米尔高原,干到乌兹别克斯坦去。

包括我国四大发明的纸,你能想象造纸这么简单的工艺,在中国一世纪就能发明并广泛使用,但传入欧洲却已经是在一千多年以后了。

所以,燧发枪也是一样的道理。

技术没有难度,关键是你能不能想到。

以及,东西制作出来以后,价值有多大,能不能广泛使用并流传下去。

火绳枪十五世纪晚期在欧洲流行,几十年后,在大明嘉靖时期,便通过佛郎机人和日本倭寇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朝廷看中,先是找佛郎机人购买,接着拆解并仿造之,迅速推广于军中。

傻子都能看出来,这东西就是比火铳好得多,当时打倭寇又很需要,所以立马就能得到推广。

但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出现燧发枪,逐渐替代了火绳枪。而在中国,大清却一直用火绳枪用到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直到洋务运动之后才用更先进的雷汞击发步枪取代了火绳枪。

从嘉靖时期到清末,火器基本就没有进步了。

燧发枪也有,欧洲传教士带来的,在康麻子和章总的收藏柜里有很多把,但他们只是偶尔拿出来把玩把玩,从来没有真正推广到军队中去。

然后,大清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