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雪长坡:私募投资之道
- 雪球
- 949字
- 2024-12-24 17:22:44
买的是基金经理稀缺的投资禀赋和过硬的投资实力
投资是需要天赋的!综观整个投资圈,优秀的投资人才,要么有扎实的研究和资产定价能力,要么有很强的市场感知和交易能力。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做到顶级才行,否则赚钱是很难的。
而在私募基金行业,恰恰遍布才华横溢的投资人才,很多管理人展现了稀缺的投资禀赋和高超的投资实力!
这种有着非凡禀赋和实力的投资人才,一部分来自公募。2018年,《中国基金报》在中国基金业20年之际,评选出“中国基金业20年最佳基金经理”榜单,主要鼓励和表彰对中国基金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卓越成绩的基金经理。
这些顶尖的基金经理,如今身在何处呢?
答案是:一半左右的人都奔私了!尤其考虑到睿远和鹏扬等个人系公募很多是专户产品(其本质是私募)。在这奔私的大军中,包括前“公募一哥”王亚伟,前南方基金的投资总监、奔私后创办高毅并带领高毅成功突破2000亿元管理规模的邱国鹭,还包括近年来的当红顶流董承非,不一而足。
表1-1 那些奔私的顶尖基金经理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除公募界的人才外,私募行业还会集了众多民间投资高手。且不说冯柳等成名人物,只看正崛起的青年一派:正圆廖茂林、磐耀辜若飞、三希张亮,也是令人欣喜于私募界之滚滚后浪。这些民间牛人,硬生生地靠自己的禀赋,从残酷的市场中“杀”出来,真是应了那句“千锤百炼,玉汝于成”。
其实,不仅很多国内公募派、民间派的顶流人才来到了私募,更不乏具有国际顶尖量化基金(文艺复兴、桥水、Two Sigma等)工作履历的人才,回国后的归宿也是私募基金,如九坤、明汯等机构的创始人。为什么他们不去公募呢?核心原因有两点:其一,在公募的交易规则下,他们想要用所学所长搭建理想的策略是很难的;其二,从激励制度本身出发也容易理解,当下中国公募基金激励制度所能提供的薪酬,几乎很难匹配这类人才的实际价值——这一点,和本节第二部分提及的“私募基金经理更有进取精神”的逻辑是一致的。
为什么私募基金能够吸引具备顶级投资天赋的人才呢?背后的原因在本节第二部分已经阐述过了:不牛的人,在这个残酷的行业根本待不下去。换句话说,活下来的,都有几把刷子。这是“私募行业多牛人”的很扎实的理论基础。
有了上文提及的“丰富的武器库”“良好的制度激励”“优秀的禀赋”,私募基金收益的“天花板”自然而然就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