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共生:任正非领导哲学
- 余铭一
- 3字
- 2024-12-24 18:41:29
1 序章
光与气的隐喻:当领导力遇见哲学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
2023年8月29日,华为最新旗舰机型Mate 60 Pro低调上线,当天交付量超过80万部,同时引发舆论狂欢。这款手机的推出,在国外也受到高度关注,甚至在华盛顿引发了担忧。《华盛顿邮报》9月2日的报道称,“这似乎应验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会阻止中国,而是会刺激中国加倍努力,打造美国技术的替代品”。
每一枚勋章背后都是无数艰辛的历程,万里长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美国制裁华为的五年间,华为完成了13000+个元器件的替代开发、4000+种电路板的反复换板开发等,直到现在电路板才稳定下来,因为有了国产的零部件供应。2022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是238亿美元,约1639亿元人民币;而2022年A股1083家创业板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是1324亿元(约为华为的八成);代表着“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科创板378家科技公司研发投入总和为771亿元,不到华为的一半。
华为敢于把研发投入调到如此高的比例,是因为吃过研发的甜头,这源于创始人任正非与众不同的理念。在2023年9月4日的最新讲话中,任正非向社会公开呼吁:“华为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
实至方能名归。时至今日,华为已成功建立起一个正反馈的公司治理架构,既解决了蛋糕做大的问题,也解决了蛋糕分配的问题,同时成为中国产业链提升的最典型的代表和缩影。
华为的标杆性不只体现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彻底融入全球市场体系。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最初“三来一补”、雁式转移的“引进来”,到现在“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的“走出去”,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已从“世界发展的受益方”转变为“世界发展的推动方”。
虽然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内外种种艰难和挑战,但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为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事实。它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的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华为,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企业。
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本土跨国企业品牌则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公司兴则国家兴,国家兴则文化兴。
“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同美国军队一起从战场走向世界,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执政期间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相中曾根康弘,也留下了“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的名言。
跨国公司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CEO的领导力,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在国际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形势下,如何发掘、培育和锻造与时代要求同步的,既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能激发员工忘我热情的“共有价值观”,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永葆不败的“法宝”。
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市场上刮起了一股持续数十年的“日本旋风”,诞生了4位出身平民、不具备财阀背景却凭借骄人业绩享誉国际的优秀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松下)、本田宗一郎(本田)、盛田昭夫(索尼)、稻盛和夫(京瓷)。
松下的“自来水哲学”“玻璃式经营”,本田的“企业是社会公器”“一人一事、自由竞争”,索尼的“面向全球、引领潮流”“创造市场、以新制胜”,京瓷的“敬天爱人”“心灵经营”和“阿米巴模式”,不但成就了日本企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也代表了战后日本企业家商业哲学的共性,为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管理思想添上了醒目的“东方色彩”。
与之相比,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中国自身经济实力完全不匹配,“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几为公论,但华为却是一个特例(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自身经济实力不匹配
资料来源:根据BGB–Interbrand整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直面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冲击,研究华为的成功经验和任正非的领导哲学,进而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很有必要、极有意义。
领导和领导力是两回事。有领导力的人未必是领导,当领导的人也未必有领导力。
领导指的是一个团队的号召者,彰显的是职位。领导力则是一种能力、一系列领导行为的组合。任正非的职位毋庸置疑,所以本书中所说的“领导”,在非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均指的是“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