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长与立贤

其实传统社会中的权力交接,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虽说自古皇帝家天下,皇位父死子继就行,可是这其中问题很多:皇帝嫔妃众多,一般来说,子嗣也众多(除了宋高宗赵构那种生理不正常或明武宗朱厚照那种命中无子的)。大家都是龙子龙孙,皇位只有一个,给谁才好呢?如果皇帝无后,要从旁支近系里挑一个,候选人就更多,竞争也就更激烈了。

古代君王选接班人,无非两个标准:一是立长,二是立贤。从字面上看,“立贤”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一个贤能的储君,登基之后,大概率会成为明君。但问题在于,什么是贤能,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你说老大贤能,他说老二贤能,我说老三贤能。做皇子的,谁还不会礼贤下士、做做样子啊?到底谁更贤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不服对方。

说不服怎么办?那就互相伤害呗!为了皇位,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连臣子都要或自愿或被迫地站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站错队,罢官、抄家、流放三件套,了解一下?

所以说,所谓的“立贤”,实在是一个不靠谱的东西,那就只剩“立长”了。

所谓“立长”,就是立嫡长子为继承人,这种制度被称为“嫡长子继承制”,它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长子。礼制规定,嫡长子享有王位、爵位、土地、财富的继承权,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简单来说就是:都别吵吵了,谁是大老婆生的长子,谁就有继承权。

侧室生的儿子叫庶子,是没有王位、君位以及土地的继承权的。即使周天子或国君的侧室生下了长子,这个孩子也只是庶长子,依旧没有继承权。

假如嫡长子挂了,那么嫡次子就成为在世的嫡长子,依照礼制规定,享有继承权。如果嫡次子挂了,那么就轮到嫡三子,依次类推。除非嫡出之子死绝了,才轮得到庶子,这就叫“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继承制大大地减少了兄弟阋于墙所造成的内耗——皇位就是嫡长子的,其他人不用争。王室戒备森严,想暗杀也不太好下手,你要不是嫡长子,想抢班夺权,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李世民那点能耐,不然就死了这条心吧,当个诸侯或王爷啥的享享清福才是正经。

至于嫡长子本人,他就算是个像司马衷那般的智障,问题其实也不大。在成熟的官僚体系的加持下,即使没有最高统治者,社会也可以照常运转。再说了,嫡长子是白痴的概率毕竟不高,而兄弟相争的例子可就太多了,“立长”也不过是两害相衡取其轻罢了。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在古代深入人心,谁要打算废长立幼,那是取乱之道。曹操特别疼爱小儿子曹植,也曾动过这方面的心思,就问身边的贾诩传位给谁好,贾诩说你看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不就知道了。曹操闻言,哈哈一乐,得,还是给曹丕吧。

既然继承顺序定了,皇帝是老大,储君是老二,大家团结在皇帝和储君周边干活儿就行了呗。其实不然,这事儿也得分开说。嫡长子一出生就被立为太子,一切都按照储君的标准培养。一开始还好,老子在外面统领群臣,儿子在家里猥琐发育。好好看家,长大了就把国家交给你。但是随着太子年龄渐长,太子就在心里嘀咕了:老东西你什么时候才把皇位传给我?!万一摊上乾隆这样“超长待机”的皇帝,做几十年太子还没熬出头,那是相当郁闷的!万一你倒霉,死在老爸前面,几十年可就白等了。因此,太子谋反之事也是屡见不鲜,更不乏庶子在一旁煽风点火,怂恿太子谋反,自己等着捡漏的案例。所以说,就算太子之位已经定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皇帝来说,选择接班人是一件相当矛盾的事儿:选一个司马衷那样的白痴吧,等于亲手葬送江山社稷;选一个李世民那样的强者吧,于自己而言,未必是好事——李世民不是太子尚且等不及,万一太子有李世民那般能力,岂不是更着急接班,直接起兵把你给废了。李世民还算有点良心,把老爹关进宫里,好吃好喝地供着等他自然老死;摊上刘宋(南朝宋)刘劭那种没良心的,指不定哪天“不小心”宫闱失火,就把你烧死了。

皇帝为难,太子也为难。做太子的,能力强了不行,能力差了更不行;上进了说你逼宫,不上进了说你不思进取;与大臣和睦说你结党,与大臣不和睦说你没威信;万一摊上如汉武帝那般疑心重的父皇,能把老实巴交的你硬生生地逼到谋反的道路上。许多太子谋反,其实也是被老爹逼的。那些没打算或者没本事谋反的太子,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天不小心惹恼了老爹,丢了小命。

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专制统治中的权力交接,从来都是充满了血腥和动荡,鲜有平稳过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