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1958
  • 翟德芳
  • 2521字
  • 2025-01-06 17:41:41

写在前面

这是一部特殊年代的私人生活史。说它是“私人的”,意思是其中的经历具有某种不可复制性。比如,生于1958年的人,全国约有一千九百万,而出生于农村的,估计就只有其中的七成了。考虑偏远农村和当时的教育环境,与我情况类似的可能连一成都不到,再考虑我幼年丧父的艰难经历,恐怕就更少了。就我所知,我的经历在我的中学同学里就是独一份的。

至于说“特殊年代”,我生于1958年,出生时就是“大跃进”“吃食堂”“大炼钢铁”,之后就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刚刚有所恢复,就来了1963年的“四清”运动。这个运动还没有什么结论时,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个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年,其中又包含了多个运动和变奏,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才算结束,但其余绪其实直到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改革开放开始,才算真正寿终正寝。1978年,我二十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到今天已经是四十六年过去了。今天人们了解中国当代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前那十几年的历史,接触得更多的是宏观式的描述,对于普通老百姓在那个“广泛触及灵魂”的运动中的遭际,注意得是很不够的,比如当时的农村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农民的心态如何,农村的运动是如何开展的,等等。其实,我这里是想说,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上面运动那么激烈,而整个中国社会还能维持基本的运转。在这方面,我自己这个“小人物”在当时的所见所闻,或可以在一个小的方面,补足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

如果从八岁上小学开始计算,我十八岁之前的少年时光都在各种运动的裹挟之中,一方面要接受政治运动的洗礼,另一方面又要在家里、生产队里、学校里参加各种劳动,以维持不至于冻馁的简单生活,其中之辛苦可想而知。在运动不断的生活环境里,学习文化知识、追求真理已经属于奢望,因为当时的风气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如果你在看一本发黄的书,可能就会有人指责你传播“封、资、修”流毒,所以,如果要读书,就要背着别人偷偷地看。我至今感到庆幸的是,在那个年代,也不知出于什么遗传,我的求知欲望始终旺盛,读书的渴望从来没有止息,也因此而读到了当时所能读到的所有图书。这些书荡涤了我的愚昧,启迪了我的灵智,强化了我的良知。

另一方面,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我四岁丧父,幼年和少年都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在那些艰难的岁月,母亲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我们吃饱;宁可自己穿破衣服,也要让我们穿得整整齐齐。她还想方设法,调剂家用,省吃俭用,让我们有一个相对安适的家境,这使我明白,即使社会上再风狂浪恶,一个温馨的家是最重要的。我最难以忘怀的是,在那些人情如纸薄的日子里,母亲始终乐于助人,并且时时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要多交朋友,要靠自己的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在1978年高考时,母亲全然不惧自己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坚决地鼓励我参加高考,使我能够一心一意地复习考试,并取得好的成绩。有这样的母亲在我身后,再昏暗的日子也有了光明。

1978年,我考上了大学。尽管离开了农村,但当年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地忙于农事的情景我一日不敢或忘。我时时提醒自己: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今天有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一定要紧紧抓住,不负当日的那些千辛万苦。这种心态也激励我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最终成为还算有点成绩的出版人。

我想说,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精神就是应该努力向上。不管有多么苦多么累,只要你心中的这一点精神不昧,你就能坚持下来,有所成就。犹记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国内关于外国考古的资料十分缺乏,为了编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的外国考古部分,我每天下班后,都坐在办公桌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翻译日文的《世界考古学事典》中的词条,直到晚上十一二点。三四个月下来,我一共翻译了二十多万字,有力地帮助了考古学卷的编辑工作,自己却因用眼过度,双眼视力从大学毕业时的1.5,直线下降到0.4、0.6。即使如此,我心中仍是高兴的,因为自己终是奉献了有用的知识。

随着自己的逐渐成长与成熟,我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年的那种几乎无法言说的苦和累,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固然,我当年不可能知道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一段话,但是今天回首过去,会更加明白,苦日子是什么样的,今天的幸福是如何得来、应怎样珍惜。令人忧心的是,今天的青少年,甚至是四五十岁的人,都已经不大知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不了解那时的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疾苦,不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很可怕的!如果一个民族连几十年前的历史都不了解,何谈继承,何谈光大?

年龄渐长,也越来越喜欢回顾。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更是经常想起那些并不太旧的旧事。尤其是近些年,有那么多洪亮的声音在宣称中国已经多么了不起,有多少人在夸富炫贵,更有人宣称如今的中国已经比美国还强大了。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心里都会产生极大的反感:中国的农民吃上一口饱饭才几年啊,就这样膨胀了吗?也是在此时,我就有一个冲动,想把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写出来,让今天的人们知道,当年的日子是多么艰难,多么沉重。

我坚定地认为,如果没有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可能有四十多年的飞跃发展。而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坚持改革开放;另一方面,要更重视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共和国的前三十年,正是由于农民的勤劳坚忍,才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为国家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基础,而今国家富强了,应该加大回馈农民的力度,让吃苦受累的那一代农民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晚年。

由于是四十多年后的回忆,当年刻骨铭心的经历,今天说起来难免不那么准确。我将尽量以一种平静的笔触来叙述,有些事情还要请别人帮我回忆,以力求符合当时的实际。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生活如何困苦,无论身体上的劳累如何严重,只要你的心里有一份追求,只要你还对未来抱有希望,你就会不断努力,去丰富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这样,你的茹苦岁月也会变得有味道。接下来,读者会在我这些“含辛茹苦”的文字里,看到爱,看到温馨,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奋斗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