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胜?退?

“司马,吾与兄弟们探得,管亥等黄巾贼寇聚集在朱虚。兄弟们抓了一些落单的黄巾贼,得知管亥与这些头领商议计划进军都昌,已经在整军的阶段了,目前南方三十里的五百人营地是黄巾头领管承手下所在的营地,后续每二十里均有黄巾贼的营地。属下觉得此处不适合作为下一个进攻的对象,因为此地已经离管亥朱虚本部非常近了。”

斥候队长刘勇汇报道。他身边的斥候兵们身上也有些轻伤的痕迹,想来也是跟一些落单黄巾贼有交战过。

管亥等黄巾贼寇就在朱虚,甚至管承的人就在之前探查到的五百人营地里!

这则消息确实不太妙,如果按照此前太史慈的计划,这五百人营地也是要进攻拔除的对象,但目前来看,不仅是距离黄巾大军太近了,营地中贼兵归属黄巾头领管承,恐怕不好速攻,且有被管亥等人反应过来反攻的危险。

刘政闻言紧皱眉头,思考着应对方法。

太史慈脸色也是一紧,直接问道。

“此处营地距离朱虚多远?假如吾等攻打营地,管亥大军多久能知道,他们带领大军支援需要多久?”

太史慈心中还是想要进攻,毕竟能削弱一点黄巾贼的兵卒就削弱一点,对后续的防守待援是有帮助的。

“营地距离朱虚六十余里。如果吾等攻打此处,管亥他们最快一个半时辰之内便能获悉,支援如果是急行军,预计两个时辰便能抵达。”

纪清闻言也是面有难色,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至少在两个时辰之内解决战斗并安排撤退,虽然对方五百人只有太史慈这部兵马的一半,但这五百人跟之前三百松散贼兵不同,是属于黄巾军主力之一的管承的兵马,郡兵们此前皆有被黄巾主力打败的阴影,恐怕没有那么好对付。

“营地的布置如何?”

太史慈续问道。

“主营在南边,士兵的营地在北面,营地周围有沟壕,但没有壁垒。”

“没有壁垒?”太史慈闻言眼睛一亮。

刘政和纪清听到也是一振,想来这伙黄巾贼没有想到北海还有敢战的郡兵,驻扎营地居然连壁垒都不设,只是用简单的沟壕做防备。若是这样,只要进攻够突然,两个时辰解决战斗并撤退应该是足够的。

但如此一来便不好完整留下这五百人了,黄巾贼遇袭逃脱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东面可有贼寇的其他营地?”

“此营地已经是贼寇们最东边的营地了。再往东便是营陵,营陵目前没有黄巾贼的踪迹,百姓听说黄巾贼聚集在朱虚,多数人都已经开始往东逃离了。”

“好!”

太史慈闻言已有初步的安排了。

“你去让郭、李两位曲长过来,跟他们说准备制定进攻计划。”

刘勇闻言去请两位曲长。

不多时,郭魁、李宇两个曲长便到。太史慈见二人到了,也不废话。

“吾意分兵两拨,子州一拨随吾带领,从东面绕到此处营地东南角,从南面袭击营地,高威与正攀、泰明一道,从北面配合一齐与吾部同时夹击营地,过程中黄巾贼有向南逃离的,由吾这拨人负责拦截,向西的则不管,务必在两个时辰内令这批贼寇失去战斗能力,随后吾等向东面营陵撤退,依旧由吾来负责殿后。”

“得令!”

“得令!”

太史慈再转向刘勇。

“子英随吾部,吾等发动攻击时,吾需要你带领二十名兄弟负责南面三十里的警戒,如果管亥有支援的动向,不需要纠缠当即回来告知吾等。”

“喏!”

太史慈最后转向刘政和纪清。

“正攀,泰明,待剿除这个营地后,你们便向北面离开队伍,北海的希望就靠你们二人!”

纪清闻言道。

“大哥放心,吾一定会把援军带到!”

刘政笑着纠正道:“是‘吾等’一定把援军带到!”

命令下达之后,太史慈便领着一曲人往东南方向前去绕后,纪清这一曲人,押着剩余的两百人黄巾贼寇也向南继续前进。

队伍的领兵是由曲长郭魁郭高威带领,刘政虽组织指挥能力不差,但毕竟在军中没有职位,不好越俎代庖。

前进了一炷香之后,平寿都尉徐平带着他一百名平寿郡兵也加入到了队伍当中。纪清见到了这位敢战的都尉徐平,总算不是一米八的大高个了,仅比纪清略高一些。但至少,纪清平视就能与之对话,不像跟太史慈孔融刘政谈话那样需要仰视的角度了。

“徐都尉,清代义兄谢过都尉的援助。”

“什么话,太史司马是在为吾北海安定进行剿匪,平不似族弟般有大智慧,亦知道为民出力才是为官之道,伸以援手不过也是举手之劳。”

纪清拱手谢过,便将太史慈的计划托出。徐平二话不说,直接道:“司马好计谋,吾愿与尔等一齐进攻北面营地。”

徐平的到来也带来了平寿县的信息,安县令听到太史慈的转告,已经安排官员组织平民前往都昌。安县令虽然军事上不行,这种组织管理还是有点手段,相信应该也能躲过后续黄巾的侵扰。

一个时辰后,队伍来到了既定待攻的位置,大致上已经能看到营地的影子了。算算时间,太史慈他们行进速度更快,应该也差不多到了约定好的方位,只等太史慈方给进攻的信号了。

另一方向的太史慈确实已经到了营地的东南角,太史慈此时拿着长戟,已然准备好厮杀的状态。他拉过一名亲兵,吩咐道。

“你前去找吾义弟和正攀,告诉他们听到喊杀声之后便开始夹击。”

亲兵领命便往队伍的反方向跑去。

太史慈望望天空,这么多年了,他终于可以开始一展身手,他要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人生不再留有遗憾。

太史慈估算着亲兵离开后到达纪清处的时间,终于下令。

“杀!”

太史慈当先骑马冲向营地,将长戟放到身侧,换上长弓,先行射杀了一名反应过来的黄巾兵。

此时黄巾们才反应过来。“敌袭!”

但太史慈已经箭无虚发,射杀了三名传令的黄巾兵,手上换上了身侧的长戟骑马越过壕沟闯进了敌营中,一戟刺杀了身前的黄巾兵,身后的士兵也随着主将涌入进来,混乱开始了。

与此同时,听到营地南面喧哗声的纪清一行人,在曲长郭魁的带领下,亦开始杀向敌营。

南面的主营里,黄巾贼寇的首领此时反应过来,走出帐篷开始组织士兵开始抵御。

但是黄巾军毕竟不是正规军,被突然袭击打乱,营地里的士兵已经有开始溃逃的迹象。

只是他们原想往北面逃离,却遇上了同样杀来的郭魁等人。

刘政虽然没有太史慈那般吸引眼球的武艺,虽不华丽,但亦是一刀一个解决了不少黄巾兵,胜在简洁。

纪清也终于拔出了铁剑,刺杀了一名黄巾兵,只是黄巾兵身上喷出的温热血液,让纪清有些莫名的感伤。

黄巾贼首眼见手下抵挡不住,正要组织亲兵逃离,却被突然一箭射穿了身体。

只见太史慈再次换上了长弓,盯着贼首射出了羽箭。

黄巾贼首身边的亲兵还没反应过来,太史慈再次搭弦,快速地射出三箭,顿时有三名黄巾亲兵被贯穿。

太史慈高呼:“降者不杀!”

身后的郡兵们也开始高呼“降者不杀”。

刘政纪清等人也从营地北面向主营杀来,听到呼喊也是同样开始招降。

于是便开始有黄巾士兵扔掉武器俯下投降。

只剩下主营这边的黄巾亲兵们。

对于这些亲兵太史慈没有再手软,长戟刺死两名还在抵抗的黄巾士兵。

眼见逃命无望,主营的黄巾士兵也终于放下了武器。

整个厮杀过程还不到一个时辰,确实是进展得非常顺利。

“义弟!正攀!可有受伤?”

看到汇合的纪清、刘政等人,太史慈率先迎上去。

“大哥,吾等没事。还是大哥在前面冲杀吸引了大部分的主力,吾等这边都是一些无心恋战的黄巾,吾都杀了两个黄巾兵。”

纪清笑着回答。

但纪清却突然看到太史慈身后急匆匆赶来的斥候队长刘勇。

“司马,南面黄巾已有动向,管亥率领大军向此方向奔来,属下看到黄巾先锋旗号为张,应是张绕作为先锋,他们距离此地已不足二十里。”

刘勇急切地向太史慈汇报探查的信息,斥候们比太史慈袭击营地早一步出发往南部做警戒,若按照计划本不应该来的如此之快。

“该死,这黄巾贼怎会来得如此之快!”

刘政听得情报愤然道。

太史慈和纪清互相对视了一眼,两人瞬间明白过来,并不是他们袭击营地而引来的大军,而是黄巾军本来就已经开始往这边行动了,才会来得如此之快。

率先明白过来的太史慈马上开始下达命令。

“高威,先让你部士兵集合,你们押着黄巾俘虏开始按计划撤向营陵。

子州,辛苦下随吾一齐组织士兵,吾等殿后,等高威他们安全撤离后再撤退。”

刚刚停下休息的众人只能再次行动起来。

“泰明!”

“大哥,吾明白的!”太史慈刚喊了纪清,纪清就截口道。

刘政也明白过来。

“子义,吾现在就带领泰明他们先往平寿方向撤退,吾等会从寿光进入乐安,必会安然将泰明送往平原,请刘平原出兵援助。”

“拜托正攀了!”太史慈抱拳谢道。

刘政讲完也赶紧让之前计划好的一什士兵,带着纪清一齐,马上折返往北面撤离。

一旁的平寿都尉徐平听到刘政的诺言,意识到刘政和纪清这是要去平原请求援兵,他本有心留下助太史慈殿后,看见刘政和纪清人数偏少,乐安郡虽然没有黄巾的主力,但也有可能有闲散的黄巾余孽,咬咬牙道。

“慢着,吾也随你们一道!”

说完先嘱咐一人剩余事项,再招呼十多名士兵,就随着刘政、纪清等人,往北面撤离。

太史慈看着撤离的纪清等人,握紧了手中的长戟。他转身看向留下来的士兵。

“放心,有吾在,吾等定能安全回到都昌,刘平原定会出兵援助吾等。

众将士听吾号令!吾等殿后杀敌!”

久违的获得了两场连续胜利,郡兵们士气也十分高涨,已经彻底服气太史慈这个别部司马,虽然要殿后,但郡兵们的状态已经和去年战败的状态不一样了。

太史慈再转向刘勇吩咐道。

“子英,让一名兄弟先回都昌,将管亥大军已经前往都昌的消息带给孔府君,吾会安排在路上拖延大军的行程,务必让武都尉做好守城的准备。”

“喏!”

“另外,接下来可能需要你们冒险多探查黄巾先锋的动向,吾需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先把这群贼子阻拦下,不能让他们这般顺利地前进。”

“喏!”

刘勇得到命令后再次出发。

泰明!刘玄德!关云长!吾在都昌等你们!

太史慈再次看向纪清离开的方向,心中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