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家眷,吴颐山就带着龚春出门了。一路上行人络绎不绝,集市上特别热闹。丁蜀镇盛产陶瓷,除紫砂外,还有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吴颐山他们走到集市中央时,顿时被种类烦多的陶瓷看了个眼花瞭乱。
他们走到一个摊位前,老板热情的上来打招呼:“客官,看看瓷器呀?”
吴颐山对陶瓷颇多研究,能一一说出这些瓷器和种类和大概的名称。吴颐山指着摊位上那件梅瓶对龚春说道:“老板,把那件梅瓶拿过来我看看。”
老板听他说完,一边小心翼翼的把梅瓶拿给吴颐山,一边说道:“客官,这个梅瓶可是一尘大师亲手制作的,名字叫作三羊开泰瓶,正经的宜均釉!这可是真正的精品,出了我这个摊子您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吴颐山一边让他把梅瓶放在桌子上,一边他细的鉴赏。这个梅瓶制作的相当精美,釉色为灰蓝色,绚丽浑厚,正是均釉独有的特色。造型则是三羊开泰的造型,看上去端庄大方,寓意也很好。
吴颐山刚刚由赋闲在家,转任了宜兴知府,应了否极泰来的景儿,正巧又见到了一个三阳开泰的梅瓶,自是十分欢喜。他伸手拿起梅瓶,凑近了看,端的是越看越喜欢。
把瓶子翻过来,看瓶底时,底款落的正是一尘的款。从底部做工来看,能看出来,这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相当精美。只是这位一尘大师是谁,吴颐山却没有什么印象。按说能做出如此高水平的瓷器,不应该籍籍无名才对,怎么没有听过呢?
吴颐山对老板说道:“这个瓶子制作得很好哇,一尘大师应该是一位高人,只是在下却没有听过,老板能否给介绍一下?”
老板听他说完,就说道:“一尘大师?客官你说的是一尘和尚吧?这一尘和尚呀,在丁蜀镇可是大大有名的存在,但他出名却不是因为瓷器出名,而是因为他太过痴呆而出名。他本人十分喜欢做紫砂壶,但这紫砂壶在本地并十分出名,他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倒是他这份儿痴呆,给紫砂壶平添了几分名气。”
吴颐山点了点头,说道:“老板,你是有所不知,只有最纯粹的人,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一尘和尚能做到痴呆的程度,也不是凡人呐!”
老板点点头,陪笑道:“他确实不是凡人,倒像个傻子,哈哈!只是经他之手出品的瓷器太少,我这一件,还是保存了好几年的宝贝。他做的紫砂壶倒是挺多,只是一件也不卖,说是什么还没有做出最好的,你说奇怪不奇怪。”
吴颐山笑了笑,说道:“珍藏了好几年的宝贝?怕是你好几年都没有卖出去吧?”
老板说漏了嘴,当下也不抱怨,只是暗自烦恼,口中说道:“客官您要是真心想要,在下倒是可以给您便宜一点。”
吴颐山听他说这一尘和尚善做紫砂壶盖,就想到宰相大人的寿礼,不是正好有着落了吗?他摆了摆手,对摆摊老板说道:“这样吧,这件梅瓶在下就收了,也不要你便宜,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你只要把一尘和尚的事说清楚一点就行。”
老板听他这么说,倒不好意思起来,对吴颐山说道:“这一尘和尚嘛,就是金沙寺的一个和尚,三十几岁年纪,整天疯疯颠颠的,就知道做紫砂壶,丁蜀附近都知道他,您上金沙寺一打听就知道。”
吴颐山说道:“那他有没有做出什么名品呀?”
老板说道:“他哪里做过什么名品!平时他做壶都是做一把摔一把,说什么没做出什么韵味。咱也不知道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味的,就知道这个人怪得很。不过要找他,倒也好找,只须上金山寺就能找得到。”
吴颐山又问道:“这位大师平时痴呆吗?”
老板说道:“平时不呆。他不做壶的时候,倒是挺正常的,像个平常人,只是做起壶来就痴呆了。这件事传出来,也成了我们这里的一桩怪事。”
吴颐山说道:“嗯,这件事倒是挺稀罕的,真想拜会一下这位大师。好了,这是你的瓶子钱,瓶子给我包起来吧。”
吴颐山非常满意,这一下,不仅得了个非常好看的梅瓶,还得知了一位大师的消息。总之挺划算的。
老板一边把这个三阳开泰瓶包起来,一边对吴颐山说道:“这位客官,小人再免费送你一个消息,你若是想要寻找一尘和尚,倒也不必费心到金沙寺跑一趟。这一次陶瓷节,有一个斗宝环节,这个一尘和尚也会来参与,您若是观看斗宝比赛,多半能见到这个一尘和尚。”
吴颐山说道:“如此甚好,倒要瞻仰一下这位大师的风采。”说罢,接过小摊老板递过来的瓶子,接着在集市上转悠。
再往前走,一些精品陶瓷也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吴颐山甚至看到了仿制的青瓷谷仓罐、龙头荷花缸等等。这些在前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过的珍品,自然不可能是真的,但丁蜀仿制品也是做工精湛,在某些方面甚至不输真品。若是摆在家里,也具有纪念意义。
只是这一次吴颐山只是仔细的观看,不再轻易出手了。
走着走着,吴颐山突然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绝对不可能在丁蜀这个地方出现。这居然是一个天蓝釉鹅项瓶!虽然以吴颐山的眼力,他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东西是宜兴窑的,但是这个鹅项瓶的鹅首、鹅颈设计得十分精致,微微张开的鹅嘴、充满神韵的眼睛、弯而匀细的鹅颈,每一个细节都显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先不说这个瓶子做得十分生动,只看这瓶子的做工,鹅首下弯的弧度,这是典型的宫庭手法!这是宫庭用品才具备的特征!这件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吴颐山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