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众本地氏族的代表也达成了一致意见。
表示支持此次的北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代还在,他们掌控不了蜀汉的话语权。
而地方上,也有吴懿、马忠、宗预、陈到这些大将在坐镇,益州的本土氏族也是翻不起大浪来。
这几人无一不是一郡之太守,每个人都很有能力,算是蜀汉的中流砥柱。
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和传奇。
不然,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为什么还能坚定数十年。
无他,蜀汉的底蕴还在。
还是蜀二、三代太弱了。
对外不能拒曹魏,对内不能除黄皓,抑谯周。
诸葛瞻回到相府,已经很晚了。
回到大厅,只见黄氏一人独坐在那里。
诸葛亮还是没有时间回家。
“还没有吃饭吧?”
黄氏走来,轻轻抚去他身上的尘土。
让诸葛瞻心中,划过了一丝暖流。
“我已经在学塾吃过了。”
诸葛瞻温和的回道。
“哦,那好,今日上朝如何?有没有被为难到?”
黄氏关心的开口问道。
如此年岁,就要进入朝堂,让她这个做母亲的能不心疼吗。
虽然人人向往为官,但是其中艰险,不足为人道。
特别,他还是丞相之子,无疑是成为众矢之的。
诸葛亮在朝堂的政敌可不少,因公得罪的人更多。
“母亲无需担心,朝堂之上,有陛下和蒋先生策援。”
诸葛瞻自然表现的十分惬意,举重若轻。
黄氏听了后,眉头皱的更深了几分。
诸葛瞻还是太小了,一点都不知道官途之险恶。
一个不小心,就会犯了重罪,也会导致更多的百姓家败人亡。
“你父让你入官途,是让你要尽快学好为官之道,慎言,多看多听。”
黄氏教导着,说的越多,错的也就越多。
但也同时希望诸葛瞻能尽快成长起来,挑起蜀汉的大梁。
也好为诸葛亮分担重担。
“母亲之言,孩儿谨记于心。”
诸葛瞻现在对于官途上,自然是游刃有余。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只要是不谋反,刘禅都能顶的住。
“时间也不早了,你先去休息吧。”
黄氏摆了摆手,她内心的责任也更重了下。
诸葛亮不在,诸葛瞻的教育成长,她都需要进行过问把持。
“孩儿告退!”
来到古代,诸葛瞻也是要遵循其礼节,请安后,便在黄用的带领下,出了大厅。
第二天清晨,诸葛瞻还是一如既往的被叫醒,去学塾学习。
不,准确的说,是去讨论国事。
在之后的日子里,诸葛瞻除了去学塾外,他还会经常入宫。
如今的诸葛瞻,可算是真正的体制内的人了,领着薪水呢。
不过,薪水很少,完全不匹配他当前所处理的政事。
应该给他开国家副总理级别的薪水才对。
他所谋的,都是国之战事。
在诸葛瞻都推动下,没有过多久,北伐队伍完成了聚集。
这次聚集,也是有了三年的准备,所以在传达北伐政令后,很快就完全了整体的调动。
成都城外,军营校场内。
点将台上,微风轻拂,诸葛亮身着一袭白衣,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姿挺拔如松。
他那深邃而睿智的目光凝视着前方,极目远眺,只见一片无边无际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波涛汹涌的海洋。
片刻之后,诸葛亮缓缓转过身来,面向身后的皇台,然后恭恭敬敬地弯下腰去,行了一个大礼,朗声道:
“陛下,此时吉时已至,可以点将出兵了。”
坐在龙椅之上的刘禅微微颔首,表示应允。
今日这场出征仪式如此庄重盛大,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又怎能缺席?
况且,他亲临现场点将,必能大大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准奏!即刻击鼓出点将!”刘禅高声下令道。
得到旨意后,诸葛亮再次躬身行礼,应道:“得令!”
随后,他直起身躯,重新转过身去,目光犹如闪电一般迅速扫过台下排列整齐的众将。
然而,当他的视线逐渐移动时,心中所期待见到的那个熟悉身影却迟迟没有出现。
眉头微皱,诸葛亮不禁提高声音喊道:“监军关兴何在?还不速速出列听命!”
说话间,手中的羽扇也微微向前一指,仿佛要指出关兴所在的位置。
“丞相!吾父……吾父昨日过世了!”
人群之中,突然传出一道悲怆的呼喊声。
众将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材瘦小、面容稚嫩的小少年正奋力挤到前方。
这小少年看上去不过十三四岁的模样,但眼神中却透露出远超年龄的坚毅与决绝。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身子猛地一晃,险些站立不稳。
他日夜操劳于政务,竟然丝毫不知晓关兴何时已病重至此。
其实,这也怪不得旁人。
为了避免影响士气,关兴病重的消息一直被严密封锁,除了少数几个亲信之人外,无人知晓此事。
甚至就连刘禅,也同样被蒙在鼓里。
一时间,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大变,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要知道,关兴可不是一般人物!
他是关羽之子,更是蜀汉集团中的侍中,堪称绝对的核心人物。
其地位之高,仅次于刘禅和诸葛亮,绝对称得上是当下蜀汉政权的第三号掌权者。
如今,大军尚未正式开拔出征,便已有如此重要的大将先行离世,这对于整个军队的士气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沉默片刻后,诸葛亮终于缓缓开口:
“关统,令尊已逝,还是让他早日入土为安吧。你且留在蜀中,先为你父亲妥善料理后事。”
尽管他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悲痛,但声音仍不免微微颤抖。
关兴,是诸葛亮十分器重的一个后辈,他不同于魏延、蒋琬等人。
是蜀汉二代的接班人,年轻有为,是二代的扛旗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此刻听闻这般令人痛心疾首的噩耗,又怎能让人不感到心如刀绞呢?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仿佛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击中了诸葛亮的心灵深处。
原本应该充满喜悦和期待的点将仪式,也因为这个噩耗的传来,而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带上了几分无法言说的悲凉气息。
那原本激昂的战鼓声似乎都变得低沉起来,像是在默默地哀悼。
整个场面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只有偶尔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军旗微微飘动,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