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朱棣彻底愤怒了
- 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
- 萧山说
- 4030字
- 2025-01-12 11:56:33
在那庄重而静谧的御书房中,一片寂静无声,仿佛连空气都凝结了,时间似乎也停滞不前。朱棣此时的心境极为复杂,既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恼怒,又带着几分无奈的苦笑,更有一种莫名的疲倦如潮水般不断袭来。
他日思夜盼,好不容易才把郑和给盼了回来。而郑和倒也的确没有让众人失望,确确实实是满载而归。然而,让朱棣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带回来的并非想象中那一船船闪闪发光的银子,而是一堆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处置的番货。而且,这一船船的番货当中,居然有一大半是属于那些海外番商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你郑和是帮人帮到底,顺道帮他们把货物运到大明来谋取丰厚的利益?一想到这里,朱棣心中那股愠怒就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恨不能立刻冲上去给郑和狠狠踹上一脚,以泄心头之愤。
不过,当朱棣的目光落在郑和那又黑又瘦、尽显沧桑疲惫的面容上时,他心中的怒火终究还是被那份不忍给压了下去,那些到了嘴边的苛责话语也被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并肩而来,他们的出现瞬间给朱棣的内心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朱棣那意味深长的眼神暗示之下,夏元吉迅速而清晰地将当下所面临的棘手困境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只为了能让太子与汉王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片刻之后,朱棣那充满期待与审视的目光缓缓地转向了身材略显肥胖的朱高炽。
“太子,对于眼前的这番局面,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朱高炽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仔细地斟酌了一番之后,这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回答道:“父皇,对于这件事情,儿臣认为应当先去码头亲眼看一看那些番货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做出最终的决定。”
对于这样的回答,朱棣其实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毕竟,太子朱高炽在监国理政方面向来都是以稳重、老成著称,求稳一直以来都是他处理事务的首要原则。然而,这样的回答显然并不能让朱棣感到满意。眼下的局势已经紧迫到如同火烧眉毛一般,哪里还有时间让你不紧不慢地去一趟码头,查看完之后再慢慢做打算?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将那满怀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汉王朱高煦。
“汉王,那么你对于此事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呢?”
朱高煦迎着众人那一道道或期待、或审视的目光,先是谨慎地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建议。
“爹啊,据儿臣所了解到的情况,郑和率领着大明那宏伟壮观的宝船,一路乘风破浪,巡阅到西洋各国,一直抵达古里。在这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之中,儿臣发现各国通过收取银两获取利益,其最为主要的方式乃是采用了征税之法。”
他口中所提及的征税之法,实际上指的正是商税。然而,在当下的大明王朝,商税这个概念几乎是闻所未闻,根本就不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之中。
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他不断地鼓励黎民百姓开垦新的荒地,努力扩大种植的面积,竭尽全力地增加粮食的产量,成功地帮助了无数百姓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困境。也正因如此,大明王朝的耕地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足足增加了上亿亩之多,从而养活了更多的黎民百姓。
但是,也正是由于太祖朱元璋对农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他进而又制定了一系列极为严厉苛刻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大明王朝的商业发展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约束,将商人的活动范围牢牢地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商人的流动性过强,从而给基层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潜在的风险。
甚至,朱元璋还毅然决然地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明令禁止民间私自进行海外贸易,就此彻底切断了大明王朝与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极大地限制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也严重地限制了商品的自由流通,而这一切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坚定不移地突出和强调重农抑商这一基本的国策。
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之下,大明朝的税收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的支撑,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完善、有效的商税体系。
或者更加确切地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商税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利益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朱高煦此次大胆地做出这样的试探性提议,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朱棣对商税的高度重视,从而为充实国库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但他的话音刚刚落下,郑和却毫不犹豫地立马跳出来进行反驳。
“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行啊!”
“我朝自洪武七年开始就坚决地实施了禁海的政策,这导致前来朝贡的使者数量越来越少。眼下这个关键时刻,正是应当广泛地招揽各方来客、与邻国友好和睦相处的重要时机。臣斗胆认为当下朝廷还是以暂时不征收税款为上上之策。”
朱棣听后,频频点头,深以为然。毕竟,在他的固有认知范畴里面,商税的概念几乎是一片空白,从未被真正地纳入过思考的范围。
“以怀柔之策对待远方的友邦,以仁德之心感化四方,才能吸引万邦来朝啊!”
“郑和此议,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老二你所提出的这个办法实在是欠妥啊!”
朱高煦听闻此言,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既无奈又哭笑不得的复杂神情。其实仔细想想,倒也真不能过分地责怪他们。即便是英明神武如永乐大帝朱棣,也终究难以摆脱所处时代的种种局限和束缚。
“既然如此,郑和,那依你之见,究竟可有什么更加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呢?”
朱高煦毫不犹豫地将这个极为棘手、令人头疼的问题又巧妙地踢了回去,毕竟这一系列的麻烦和问题归根结底是由郑和下西洋所引发的。他倒是想要看看,这位如今在大明朝目光见识堪称第二深远的人物,究竟会给出怎样令人意想不到的良策。
郑和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缓缓睁开双眼,开口说道:“皇上,臣斗胆奏请对于各国国王和使团所带来的私人物品,可以先行进行仔细的清点,然后留下其中的一半,允许他们在七天的时间之内自行进行贸易活动。”
“那另外的一半呢?”夏元吉紧接着追问道,眼神中充满了急切和疑惑。
郑和微微一笑,神情自若地说道:“另外一半朝廷可以按照官方规定的价格进行收购,随后再将其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如此一来,这其中的差价所带来的利润定然是相当可观的啊!”
朱棣听罢,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和赞赏的神情。
“好!此计甚妙!当真是一个精妙绝伦的好主意!”
“既能够成功地获取到丰厚的银子,又不会有失我大明王朝的礼仪和尊严,真可谓是两全其美、一举两得啊!”
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就在众人都为这个主意而感到兴奋和满意的时候,太子爷朱高炽那张小胖脸上此刻却写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担忧。
“父皇,这个主意虽然看起来不错,可是这一买一卖的整个过程,究竟应该由谁来具体负责经营和操作呢?”
朱棣听了这话,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犹豫和思考之中。太祖曾经有过明确的禁令,朝廷是不得使用番货的。那就只能想办法将这些番货变卖出去,换成实实在在的银子。但是,这买卖经营的具体执行和操作事宜,究竟该交给谁来负责和打理呢?
郑和突然之间灵光一闪,却不知天高地厚地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皇上,臣以为可以交由户部派员代为进行管理和经营……”
他的话音尚未完全落下,一道充满了讥讽和嘲笑的声音便如利剑般猛地响了起来:“郑大人说什么?让我户部的臣工都去从事买卖之事?”
“一买一卖,如同那些唯利是图的商贾小人一般?郑大人您这难道是在故意羞辱我户部的诸位臣工吗?”
夏元吉本就因为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迟迟不见有实质性的巨大收获,一直以来对郑和心怀不满和抱怨。现在听到郑和这个不知深浅的提议,更是怒不可遏,气血上涌,几乎就要冲上去指着郑和的鼻子破口大骂了。
兵部尚书金忠也在这个关键时刻开口说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啊!自古以来,君子注重的是道义,而小人追求的是利益。让户部的官员出去从事买卖之事,这简直是有悖于常理,不成体统啊!”
朱棣闻言,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不悦之情。
这些个文臣,平日里整日口口声声地叫嚷着要为君父分忧解难,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可结果呢?现在仅仅是让他们稍稍放下所谓的身份和架子,去从事一些与买卖相关的事务,他们就因为过度地顾忌自己的名声和清誉而百般推辞、极力抵制!
国库都已经快要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他们居然还有心思和精力去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声和所谓的清誉!
这难道就是他们口口声声所说的为君父分忧吗?
群臣这副自私自利、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丑恶嘴脸,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的厌恶和作呕。
奈何金忠乃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如今已然年迈体弱,朱棣即便心中有诸多不满,也实在说不出一句过于严厉和苛责的话语。
只见他缓缓站起身来,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地下令道:“关于这七天交易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了,不容更改!”
夏元吉等一众重臣听闻,皆是满脸的惊愕和难以置信,但又感到无可奈何,无力反驳。
然而,朱棣接下来说出的一番话,却是如同惊天霹雳一般,令他们瞬间面色大变,惊恐万分。
“允许番人进行买卖活动,同时也可以让我大明的子民,有机会见识一下这些来自海外的新奇番货,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朕下令下西洋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嘛。”
“你们不是全都口口声声地表示要替君父分忧吗?那好,从这个月开始,全国所有的官员都不用再去国库领取原本的俸禄,朕就用郑和此次带回来的这些番货,折合你们的俸银!”
“这就叫做番货折俸,为君分忧嘛!”
番货折俸?
夏元吉整个人都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呆若木鸡,完全傻了眼。金忠也彻底懵了,大脑一片空白。
他们都万万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会使出如此大胆而又出乎意料的一招。
夏元吉张了张口,正准备不顾一切地据理力争,朱棣却是冷笑一声道:“你们认为从事买卖之事有辱君子之名,有悖于为官之道,那好,这个买卖朕亲自来做!”
怒了,朱棣彻底被激怒了,怒火中烧。
夏元吉还想要继续开口争论,试图说服朱棣改变主意,却被金忠以一道严厉而急切的眼神给制止了。
金忠作为靖难的元老功臣,他心里非常清楚,皇帝此刻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处于暴怒的边缘。
夏元吉若继续不识时务地苦苦劝说下去,不仅不会有任何效果,反而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灾祸,牵连到自身。
然而,正当此时,一个极为不和谐、不知死活的声音却不合时宜地传了过来。
“爹啊,番货折俸,这种馊主意你都想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