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首届银河奖

5月15日,省科协二楼第二会议室,载入科幻史册的第一届银河奖发奖大会即将举行。

两人起得很早,但情况明显不一样。

喝酒的缘故,陆奇睡得很安稳,没有任何认床的迹象。也可能是因为年纪轻轻的缘故。

吴啱脸上的黑眼圈比较明显,一看就知道没睡好,不过精神很亢奋。

他昨晚睡得并不安稳,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老是惦记明天的会议,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获奖,获得什么奖!

陆奇看他特意穿了一件蓝白格子衬衣,心里差点没笑出来。

再加上那一头没怎么打理的头发,有点很像前世的程序员。

嗯,就差背一个电脑包。

早餐过后,八点半准时来到省科协的会议厅。

杨霄、谭凯等人早已在签到处等待,现场来了不少人。

杨霄穿得郑重,内置一件白色衣服,外套一件蓝色外套。

谭凯白色衬衣搭一条红色领带,手上拿着一件蓝色运动服外套。

两人都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边上的桌子放着今年第三期《科学文艺》(单月15日上市)。

进会场后,谭凯拉着两人介绍现场的领导、前辈。

“童老师、鲍老师、温老师、郑老师、周老师,这是今天获奖的作者,吴啱。”

我们杂志最年轻的科幻作家,陆奇。一个月内投了两篇非常出色的小说。”

“这两位是国内著名的科幻文学家,童恩征老师和郑文光老师”

“作协书记处鲍倡老师、他夫人亚光老师。”

“科普作协理事长温济泽老师。”

“省科协主席周于振老师。”

……

几人正在闲聊,见谭凯带了两个小年轻过来,纷纷打打招呼。

“你就是吴啱啊,听说你中学时就开始写科幻小说,难怪作品写得那么优秀。”

“不错不错,继续努力。科幻文学需要你们这样的后起之秀。”

“期待下一届继续为你发奖!”

一堆前辈对吴啱表扬不已,语气和蔼可亲。

在前辈们面前,吴啱有点激动及拘谨,听到纷纷而来的表扬,脸上的笑容抑制不住。

他听到继续发奖几字!

等前辈们转向陆奇,对他如此年纪轻轻更加好奇:

童恩征问:“小陆同志,你多大了?”

“今年18岁。”

郑文光:“了不得了不得,小谭对你的作品评价很高,有没有带着?”

谭凯赶忙说:“目前留在杂志社,会后再请几位老师斧正。”

随后几人又问了陆奇一些科幻文学的认知,更加满意。

不一会,一身白色衬衣的吴显奎风风火火进了会场。

谭凯招手将他叫到跟前,语气更加热情:“他就是吴显奎。”

几人纷纷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

童恩征笑着开口:“你的《勇士号冲向台风》写得非常好,第一实至名归。”

昨晚已知道自己获得第一名的吴显奎脸上依然激动:“谢谢童老师。”

见几人聊得高兴,谭凯说一声告罪,拉着陆奇满场介绍。

大会还未开始,在场的人都知道《科幻文艺》杂志社挖掘出一个18岁的天才科幻作家。

陆奇也认识了不少大佬:流沙河、黎本初、杂志的老领导李力众等等。

等杨潇作为主持人开始讲话,陆奇才有时间打量会场。

与2024年充满炫酷、科幻感的大会不同,现场的布置很有80年代的特色。

三四百平的会场正前方挂着一条红色横幅,写着“华夏科幻小说银河奖发奖大会”几个白色大字。

底下是铺着白布的条桌,左右各放着一个插满鲜花的花瓶点缀,中间放着两个暖水壶,陶瓷杯摆在各人面前。领导前辈们坐的地方。

对面是几排椅子,作者、嘉宾、工作人员坐的地方。

讲话的工具是麦克风配一个大喇叭,不时发出呲呲的尖啸声。

前两排为征文活动的作者,陆奇很自觉的坐在最后一排,左右是《科学文艺》的编辑们。

听着台上领导们热情洋溢的讲话,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

废话很少,言语中充满对科幻文学的热爱、激情、期待以及鼓励。

一种很纯粹的感觉,与前世假大空完全不同。

或许是一种叫信念的力量。

童恩征说:“现在科学文艺处在一种比较困难的境地,就像可怜的灰姑娘,我们要竭尽全力使灰姑娘得到她应有的欢乐和幸福。”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持续很长时间。

陆奇知道,将科幻比喻成灰姑娘,就是自此而起,从而成为科幻的别称。

各领导发言之后,开始公布获奖名单:

吴显奎、王晓达、曹建、席文举、刘兴诗……

作为第一届第一名,吴显奎意气风发上台发言。

陆奇眼尖,发现他衬衣的第二个扣子没扣。

随后还有吴啱等获奖作者上台发表感言。

一个个面孔,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看不到华夏科幻处于低谷的迹象。

最后童恩征感慨的说:“我看到会场很多年轻人,对华夏科幻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发奖大会结束,众人纷纷拍照合影。

陆奇本来想单独和童恩征与郑文光单独合影,但却被谭凯拉着一起拍了几个大合照,单独合影的要求最后也得到满足。

《川省日报》席问举对陆奇很感兴趣。

会前听谭凯介绍,年轻有为的青年作家,且看衣着朴素便知出身一般,很有新闻价值。

最重要一点,名字很熟悉!

出于记者的敏感性,合影后,他很热情与陆奇聊天:

“陆奇,你是哪里人?”

陆奇:“岳安县。”

席问举心想不会那么巧吧:“羊石镇,东山村?”

这下轮到陆奇诧异:“你怎么知道?”

突然福至心灵,想到第一笔稿费来信里的名字:

“席记者!半个月前给我写信的就是你?”

席问举先是一愣,继而大笑:“没想到,没想到啊。陆奇是你,居然那么年轻!后生可畏啊!”

谭凯杨霄等人见状,纷纷出言相问。

等得知此前省报那篇改革主题的文章就是出自陆奇之手,啧啧称奇。

杨霄心呼:捡到宝了!

很快引来童恩征、郑文光等人,他们了解情况后,对陆奇刮目相看。

如果说科幻小说需要想象力和科学知识,那篇改革的文章需要更多,不仅要有极深的历史素养,还要对现状、改革有独特的理解!

左右大会已结束,几人当下决定前往杂志社,看陆奇小同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