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城故事多

下面,我将借用“小城故事”的那句歌词,摆一摆杨家坪、谢家湾和黄桷坪的老龙门阵,以及我在其间的一些城市坐标。

其实,杨谢黄不是一个小城,而是重庆城西南郊的一个区域。

我的出生地杨家坪,位于JLP区的东北部,是JLP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杨家坪原是石坪桥、谢家湾和滩子口相邻的一块平地,有一条名叫“桃花溪”的小河,由沙坪坝石桥乡的唐家堡经石坪桥流经此地,在鱼鳅浩汇入长江。桃花溪全长14公里,是主城最大的次级河流。清康熙年间,此地因杨姓居民聚居而得名。那时,这里是农家田地,人烟稀少,交通闭塞,较为偏僻。

直到抗战军兴,国府迁渝,兵工署第一工厂(原汉阳兵工厂)奉命迁建大后方。第一工厂选址在长江九龙滩岸边的鹤皋岩,开凿山洞,建筑厂房,于1942年建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洞穴兵工厂。

偏僻陡峭的鹤皋岩原来就是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岭,第一工厂从川外迁来后,日夜生产武器支援抗战前线。从此,浑然天成的鹤皋岩上机器的轰鸣声与鸡鸭的啼叫声相互交织,高大婆娑的黄葛树和隐蔽山洞的车间大门相互交织,下班出洞的外地工人和担粪劳作的当地农民相互交织,成了抗战时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汉阳兵工厂的迁入,创造了现代工业的传奇,也使重庆九龙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迈出了第一步。而九龙滩与鹅皋岩,从此成为了九龙坡传说与传奇的交汇之处。

由于兵工厂迁建之故,鹤皋岩周边居民便逐渐移居到了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丰富的杨家坪。杨家坪原本只有一条街巷叫鹤皋路(我父亲第一次到杨家坪合伙经营的小相馆就在鹤皋路上),周边均为农家田地。随着鹤皋岩搬迁来的居民急剧增多,杨家坪开始大兴土木,迅速由原来的农业经济形态因人口增多,房屋聚集而成为了城镇经济形态,使这一带慢慢热闹起来。

1941年,杨家坪中部修建了一条长约200余米的新街,新街东北方向起于后来的杨家坪正街,西南方向连接两年后修建的西郊路。战乱年代,迁移的人常以原居住地命名现居住地,是为侨置。当时从鹤皋岩搬迁来的人们渴望来此后更兴旺发达,即顺其意在原地鹤皋岩“鹤”字之后挂“兴”而命名为“鹤兴路”,成为了扬家坪最早的市井老街之一(我就是出生在鹤兴路路口父母单位分配的老屋里)。

杨家坪于1938年修建九龙铺码头时,还没有公路。最初的公路建设,起步于1939年在九龙铺码头处修建九龙铺飞机场。当时,为连接九龙铺飞机场与重庆城里的交通修建的浮九(浮图关至九龙坡)公路正好途经杨家坪。浮九公路于1943年建成通车并在杨家坪设有汽车站。

这条公路于建国后的195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拓宽,在车行道中设了快慢车道和隔离带,两侧人行道宽敞平坦,行道树繁茂葱郁,是当时重庆最宽的公路。1972年该公路改名为两杨(两路口至杨家坪)公路(既后来的“长江二路”)。

浮九公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封闭的杨家坪与外界的交通。随后,杨家坪又逐年形成鹤浮路、鹤九路。1943年西郊路建成,为连接重钢的通道。杨家坪开始房屋大量集中、街道不断扩展,人口渐渐稠密、交易活跃起来,逐步形成了集市。1944年在鹤兴路口建万寿场,每月逢农历三、六、九赶场。但场名未被当地人接受,仍叫杨家坪。

建国后,从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杨家坪这个昔日重庆城西名不见经传的小场镇,真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逐渐发展成为重庆直辖前的主要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之一,开始繁华起来。

上世纪50年代,杨家坪的交通建设方兴未艾,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杨家坪转盘为中心,往东北的两杨路沿中梁山支脉山脊线方向,经两路口可达重庆城市的中心——解放碑;往西北的沙杨路走,经著名的古驿站石桥铺,就来到嘉陵江南岸的文化区——沙坪坝;往西南的杨大路去,是十里钢城——重庆钢铁厂;往东南的杨九路走,经滩子口成渝铁路重庆南站和黄桷坪的重庆发电厂,公路的尽头就是长江北岸的客渡和车渡混合码头——九渡口。作为传统工业区的杨家坪能够后来居上,发展成为重庆主城的五大商圈之一,印证了后来非常有名的那句话:“要致富,先修路。”

上世纪50-60年代,国家开始在杨家坪及周边的谢家湾、黄桷坪、五龙庙大力投资工业建设,很快便汇聚了中央在渝军工企业国营建设机床厂、国营空气压缩机厂和重庆发电厂(“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新华印刷厂等一大批国有企业。同时兴办教育,创建或迁建了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现重庆科技大学)、西南工业学校(现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电力工业学校(全国首批七所电力中等专业学校之一,现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现四川美术学院),美院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美院之一,先后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艺术家,是重庆乃至中国的艺术高地。南邻杨家坪的黄桷坪与五龙庙,也成为了九龙坡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之地。

上世纪70年代,杨家坪市政建设亦初具规模:随着杨家坪数万产业工人的入驻和各行各业服务人口大增,商业服务性建设随之兴建。在修建了仿苏风格的建设电影院和重庆动物园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大型菜市场和综合体育场,原有的马路和狭窄的伴街小巷,也拓宽了街道,泥泞的土路先后变成了石子路和柏油路,可通行汽车,马路两旁毫无规则的简陋门面被一间间四五层楼高的新房店铺所替代,杨家坪已逐渐发展为重庆主城著名的商业区。

上世纪80年代,杨家坪将正街街心花园改建成人行地下通道,由5条通道,1个环形大厅组成。中部设有水池,中央屹立着21米高的立柱,顶端安装着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的杰作——10米高的“探索”紫铜雕像;大厅四壁镶嵌的也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作品——《时代·人生·我们》大型釉陶瓷壁画,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釉陶瓷壁画。80年代末,JLP区政府从长江南岸的李家沱迁来杨家坪下石桥,杨家坪成为了JLP区的行政中心。

上世纪90年代,杨家坪将众多空置的地下人防工程被改建为杨家坪地下商场,这些原本阴冷的防空洞群开发成了买卖小商品或经营小吃美食的生意场所,每天从早到晚人潮涌动,围绕转盘的杨家坪五条主要街道都有出入口,是重庆最先开发的地下商圈,我那时工资金不高,一直是杨家坪地下商场的常客,经常在下班后与三朋四友逛街时,顺便到地下商场购买自己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小商品,见证了杨家坪地下商业的繁荣。

1997年重庆直辖,主城开始城市更新。JLP区为纪念香港回归和重庆直辖,修建了“直港大道”,杨家坪商业中心从此连通了长滨路,直达长江岸边。建设厂1988年分配给我的第一套一室一厨20几平方米的福利房,就位于直港大道街口的团结路附近的工厂家属区民主二村茶馆与民主二村粮站之间。

通过陆续架通的一座座横跨长江、嘉陵江的大桥,杨家坪先后沟通了与南岸、江北的便捷交通。在其后的十年中,直港大道曾是重庆四大美食街之一,后因停车位少和污水排放受限等问题而逐渐转向九龙坡的巴国城。

巴国城于2003年在杨家坪西面几公里的二郎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350亩,包括230亩巴国城生态公园,建筑面积2542平方米的巴人博物馆,12万平方米仿古官式建筑,1条宽60米、长800米的餐饮街,2条宽8-10米、长300-500米古色古香的时尚酒吧街和文化艺术商品街(约1.8万平方米),因知名品牌餐饮企业云集而成为重庆著名的美食街,被称为重庆的不夜城,曾在2011年被评选为“中华美食街”。

但巴国城真正的核心不是美食,而是作为重庆根文化的“巴文化”的展示。从一座高15米,宽60米的仿古牌坊进入城内,1万平米的巴国城广场上,竖有巴人图腾柱和300米巴国历史名人长廊,运用近百个雕塑,地刻、走廊、牌匾、题字等艺术形式,全面展现巴国的历史文化,最著名的是一座13米高的巴蔓子将军雕塑。《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三千年前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那位以身殉国的巴将军,其舍身取义的秉性和耿直刚烈的性格早已融入了巴人的血脉,《华阳国志·巴志》中对巴人有“其民质直好义”的评价。国内专门展示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巴人博物馆”,是潜心于文化寻根的巴史学界的研究基地,也是巴文化的教育基地。被先后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CQ市创意产业基地”“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等称号。

作为JLP区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我于2017年7月,受邀在巴人博物馆作了题为“汉阳兵工厂的创建与迁移”的讲座,借助详实的史料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了重庆兵工抗战旧址群的前世今生,精彩的讲座赢得了阵阵掌声,受到现场听众的热捧。

2007年,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开街,全长1.25公里,共涂鸦建筑物37栋,设置雕塑小品20座,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群。

经过不断投资扩容,传统商圈的杨家坪及其周边,一路升级到繁荣。

2008年,华润置地(重庆)有限公司获得了建设机床厂搬迁巴南后一千多亩厂区原址的房地产开发权。2014年,华润公司开发的当时重庆仅有的三大国家五星级购物中心之一、奢侈品牌云集的万象城,在曾经神秘的谢家湾建设厂原址落成,高耸入云的购物天堂万象城,与重庆城西的杨家坪商圈融为了一体。

华润公司也是一家中央直属的大型国企,有及其鲜明的企业文化,在项目开发的几年间,我受公司党委指派,与开发商华润公司就挖掘开发地块的历史底蕴方面进行了合作,以厂史专家身份加入文化项目组,由华润出资,我提供资料与线索,报社记者策划实施。2008年4月15日,《重庆晨报》第29版“城记”专栏,刊登了该报朱记者采访原建设厂王副厂长和我的专版《毛泽东举起建设厂步枪》。随后两天,又先后刊登了标题为《二十六年前,建设与雅马哈艰难谈判》和《外面日机轰炸——我在洞里造枪》的专版报道,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项目的品味,促进了项目的销售。与此同时,作为九龙坡文物管理局邀请的文化专家,我还多次受邀参加政府主办的项目会议,对开发项目区域涉及的原厂区山洞进行文物鉴定,履行文物保护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