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山海经》和宇宙观
- 黄山预言之黄帝升仙记
- 辉若晨星
- 3923字
- 2025-01-23 13:33:34
仓颉造字,标志着一个全新文明时代的开启,象征着华夏象形文字的起源,并反映了古人对于文字发明的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仓颉,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文神”、“字圣”的上古智者,用他所创造的文字,如同不朽的丰碑,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辉煌历程。它让先人的科学文化得以延续传承,终于有了可以用于记载的形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很重要的意义,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前行的道路,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可谓万事开头难,在当时信息封闭和思想蒙昧的上古时期,对于一项崭新的发明创造,特别是仓颉造字,如果想要全面推广开来,难免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来自各方势力的阻碍,这些阻力就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山峰拦在了黄帝的面前。
“我想借此机会,在都城行宫特别腾出一间房子,正式成立文昌阁,任命你为首席大史官,专门记史著经立说,广揽八方英才,收集天下真经,得以熟天文,知地理,通人事,强身体,再教化于人,全面服务于部落各族和黎民百姓。”
这天,黄帝特地找来回城不久的仓颉,向他毫无隐瞒地道出自己的真正想法来。正如共工曾对他说过的那样,他对于上古先祖们遗留下来太多的知识宝库同样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解和传承,待自己百年之后,又有何脸面与列祖列宗们相见呢。往大的方面来讲,这已经关乎到龙族兴旺和文明存亡,且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这造字对于凡人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功德好事,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种比大事大结、小事小结的结绳方法更加便捷的记事方式之需,从而应对日益复杂与名物繁多的现实需求,还能够解决平时刻木为号因材料限制与携带不便等难以广泛推广的问题。”
说到这里,仓颉话锋一转,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对于那些牛鬼蛇神来说,未必是好事一桩,反而触及到了他们自私自利的灵魂和肮脏龌龊的思想。因为他们根本上不需要用文字来沟通,原本就拥有与生俱来且高人一等的意识沟通和心智表达的无上优越感。听说,他们当时刚刚获得我成功造字的讯息后,使得老天降下谷雨,鬼怪在夜晚哭泣,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闻言,黄帝点了点头,当初他非常天真地认为像这样天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没想事如愿违,竟然遇到了这么大的重重阻力。这在当时神人统治天下的上古年代,凡人倘若想突破层层封锁得以出头之日成为世界主导力量,那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了。但是,黄帝作为一个有着神族血脉的凡人后裔,他就偏偏不信这个歪理,反而陡然生出一股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且越挫越勇的豪情壮志,以及从未有过的意志坚定。
“久仰文神字圣身有双瞳四目,智慧超乎常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洞察世间万物,何不谈谈你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呢?如果可行,我当即准备应对之策。”
黄帝的话说得非常诚恳,并无有意托大之意,这让仓颉有些感动。于是,他不再有任何顾虑。
“那我不妨斗胆进言,所谓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如今之所以推广文字遇阻,天下众神和黎民百姓尚未感受到其中之惠,若要破规立矩,必先从上而下,即天帝首当其冲也。唯有自身首先做到效法,所令之法方可通行无阻,如此何愁不成?”
仓颉只是说了一半,而故意留了一半没说,因为他想看看黄帝的反应如何,如果稍有异议,那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字圣所言极是,只要我能做到的,必将以身作则,尽力而为,你自管进言,不必有任何的顾虑。”
黄帝自然清楚仓颉的想法,他之所以这么谨慎,完全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缘故。其实,这是他想多了,也只怪自己当初责令有些操之过急,否则用不着这么转弯抹角,凡事有所保留。如今,时局紧迫,容不得半点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以及墨守成规了。
闻听此言,仓颉像吃了定心丸,心里一下子变得开阔亮堂了起来。
“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兵分两路,夜以继日,只争朝夕。一方面,天帝不妨亲自拜访各地神人能士,广揽贤才,取经问道,且记录在案,待我等修图象为经文,以传承后世,使天下黎民百姓受此恩惠,岂不是一举多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另一方面,由我在文昌阁成立轩辕书院,组织贤人名士集思广益,先行将先祖们留下的瑰宝《山海图》编注成《山海经》,相信一旦破译完全后,可以做到足不出门便可知天下地理。另外,关于你所念念不忘的‘黄山’预言,其中‘黄山’在《山海图》里应该也有所指向。鉴于此,《山海图》编注成图文并茂的《山海经》,显得尤为重要,更不可大意而轻视为玄幻之书。”
“我正有此意,早听说《山海图》乃上古天书,上载天下众神,山川海泽、方国物产,是上古文明之图现巨作,系我龙族仙祖游历各地之经典。倘若真能使常人难懂之《山海图》编译成文注一看即可明白的《山海经》之经书,即便集数代人合力共创,那也是非常值得的。”
黄帝听了如此周到的计划,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不由得表示十分赞赏,同时表示出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希望得到文神点拨。
“现总算已有地理之经,《山海经》了,但我仍感不足,因为此书知识太过渊博,涉及浩瀚,不仅仅只有地理而已,可谓包罗万象,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特别是天文方面显得尤为关键,而自己对天文之经又所知甚少,现急需得到良师指点一二,否则一知半解,终不得其领,到时不但难以广访天下得道成经,反而领悟浮浅就误人子弟,得不偿失了。”
“天帝多虑了,自古先有天文后有地理不假,《山海经》也确实与宇宙起源息息相关,但关于天文之经所涉及的上古宇宙观,我倒是有两个非常之人选,她们虽为女流之辈,但一点也不输须眉。一个是羲和,她是太阳之神,还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组成的天文家族;另一个是常仪(即嫦娥),她是昆仑天宫(即月亮)之神,她们都是上古仙族后裔,非常擅长观星占日定历,特别熟知天文知识和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因此,你完全可以向她们请教,相信必有收获。”
黄帝是心急之人,凡事不过夜。与仓颉一会后,他很快在大巫师巫咸(灵山十巫之首巫)的帮助下召来了羲和和常仪。刚一见面,一下子便被两人的天仙美貌所惊艳到了。她们丝毫没有他见过的一些女神那样高不可攀的样子,看似非常秀美,却是热情奔放,天真烂漫,令人不由得心生怜爱。
“久闻两位仙女擅长观星占日熟历法,承蒙本人愚昧,这历法事关百姓日常耕作,可容不得出半点差错,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做到精确无误呢?”
羲和微微一笑,百媚丛生。她早已胸有成竹,一点也没有慌神,倒是显得黄帝有些孤陋寡闻了。
“在中土东方之地,有个太阳初升的地方叫嵎夷的旸谷(今山东烟台胶东半岛一带),我让先民们居住于此,当他们看到日夜长度相等,鸟星见于南方天空正中,这便是仲春时节,并将日月平分那天定为春分,这时候人们开始播种;接着,让他们住在南交的明都(今山西晋南襄汾陶寺城一带),当观察到太阳向南移动时日长夜短,大火星在南方天空出现,这便是仲夏时节,并把白天最长的一天定为夏至,这时候最炎热人们劳动需要脱衣避暑;然后,让他们来到南方的味谷(今云南曲靖一带)),看到夜间和白昼长短相等,虚星出现在南方天空,这便是仲秋时节,并将月亮圆而明亮且日夜相等之日称为秋分,这时候人们陆续开始秋收;最后,让他们住在北方的幽都(今河北宛平一带),看到太阳自南向北转移时日短夜长,昂星在南方天空出现,这便是仲冬时节,并把日最短和夜最长之日定为冬至,这时候人们不用劳作而需要躲在家里取暖。”
“我想,今后如果人们按照以上的季节变化来发展耕种劳作,就一定能够过上有吃有穿的好日子吧。”黄帝听了羲和的解释,心里顿时豁然开朗。
“另外,羲和神女上面所提及的四季历法是根据我们通过观察天象北斗星循环旋转而发明的天干地支历法息息相关,这四个方位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又称为“四正位”。在先天八卦图中,四正位又分别对应震、离、兑、坎四个卦象,东方为震卦,代表雷,象征新生和活力;南方为离卦,代表火,象征热情和光明;西方为兑卦,代表泽,象征喜悦和收获;北方为坎卦,代表水,象征智慧和变化。”
常仪担心黄帝不太了解其中的玄机,随之进行了补充说明,没想这样反而给他增加了更多的疑问。
“那何为先天八卦,啥又叫天干地支历法?”
“天干地支也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分别对应十二生肖,以及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蕴含了阴阳五行和太极的思想以及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通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的不断循坏。在此基础上,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盖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这就是上古文明每次更替的时间定数。”
“本人生来迟钝,两位女神不妨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知识一一教会于我,这样对于全面理解天文真经将有百利而无一弊。”听了常仪此番解释,黄帝仍是如堕云雾。
于是,他瞧了瞧一边悠闲饮着歙州红茶(今黄山祁门红茶)的羲和,希望她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和交流。
同时,他吩咐守候在身边的大将力牧叫来了仓颉,让其用新造出来的字刻录在甲壳和兽骨上。这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甲骨文的最初雏形。那时,龟壳是可以当作硬货币使用的名贵物品,而兽骨虽然比较常见,但不便于记录,用得不是很多,因此,记录需要至少几个人的配合才能完成,而且只能是简单地记下关键词,就相当于现代的速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