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南明的失败

清军渡过长江,兵临太平,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史可法的计谋。如果守住滁州而不是贸然出战,形势不会像现在这么恶劣。

南明不是没有兵,是所有的兵现在都没有用上。这个时候,长江防线,南明组织了几条防线,试图阻止清军。

为什么没有挡住?这就是当时主张把黄得功的军队派往江西的一个后果,不断的有所谓以前被招安的农民军将领投降。

马士英随后多次拼凑防线,但是都因为这种战场起义崩溃了。只要遇到清军,战线当中一定有人投降。

现在江南的军队中,以前当过土匪的人。都已经不被朝廷信任。你越是不信任,越是会出事。

这里又出了一个汉奸,不,不叫汉奸,应该叫,应该叫明奸,这个人叫赵子龙,有说不是武将,而是一个文官。

马士英就是这样讲的,是赵子龙勾结清军,然后把太平献了,最终导致明军的失败。

真的是这样的说法,真的让人看了以后好伤心。这个黄得功说了句公道话,就细看是怎么回事儿,不是事先就投靠清军的,投敌因为当时太平的军队已经弃守,而对手通关了。

他一个文官,现在被要求带领全城百姓与清军共存亡。在这种情况下,赵子龙带领百姓投降,保全了这座城市免遭战火。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清军到底是什么样子。南明对于清军的描写是一样的,就清军是土匪。

他们重点说什么呢?说清军是吃人肉的,找不到粮食,他们就把敌人的尸体,甚至自己的伤员呢煮来吃。

其实不可能,这种说法可信度不是很高。明军在江北战死了以后,应天府老百姓好几次让让马士英,把尸体找回来。

江南很重视这个,马士英根本就没有派人去,无情无义,这件事,就是去了,根本就找不到。

多铎的军队,优待读书人,因为太平投降,所以并没有屠杀这座城市。而是从这经过,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已经过去了。

就是因为赵子龙的投降,这让太平得以保全。当战争结束了,并没有追究到底谁把太平,拱手让给敌人的,却指责保全了人民的赵子龙,说他是罪人。

清军才度过长江,兵临应天府,现在明军到底在历史上威武到什么样子,终于露馅儿了。

应天府的驻军,就是禁卫军,这是一支被认为是江南嘴强王者,一支全部由贵族子弟、由士大夫子弟组成的御林军。

平时他们都是趾高气扬,骑着都是从中亚很贵,花很大的价钱买来,买来的阿拉伯马,穿着都是亮闪闪的,擦的锃亮的,那样的盔甲。

平时纵论天下,一张嘴全是上马击狂胡,现在终于敌人来了,有他们一显身手的机会了,可他们的豪迈呢?

整个应天府处处是父子抱头痛哭的声音,很多家庭,尤其是朝廷的大员,了解战争实际情况的人,开始把家眷送去扬州,绍兴,甚至广州。

白天,应天府向东的道路是人声鼎沸,车马不断,晚上,整座城市一片哭声。

从应天府向西的道路,从应天府通往太平的大路,冷冷清清,每天就是跑过几趟马,往来通报消息,居然谁也不敢去支援。

马士英一方面说,说朝廷集中了10万守军,打算守住应天府,同时这支部队的总指挥,不敢待在军中。

把十万大军的放在采石矶,十万大军的总指挥现在在应天府,每天靠这几趟,靠这几匹马,遥控部队。

马士英也想抵抗,朝廷是把金库中所有的钱,这个时候都搬出来,搬到军中,赏赐了前线的战士。

但是在采石矶,既没有弓箭,也没有粮食。有些部队在拿完了,朝廷给的奖赏以后就投降了,多铎的军队得到了投降守军的支持,偷偷的从小路绕到了应天府。

南明现在没有能守住的雄关,因为他的部队随时有人投降。还有更糟糕的,采石矶守军和清军比起来,有优势。

就是清军没有骑兵,采石矶军队有马,他们跑的非常快,这帮人把这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守军在溃败以前,做出的最后一个有组织的行动就是回师。

回师应天府,抢在清军部队之前,然后保着皇帝逃跑,所以老百姓不拥护南明,在他们看来,这朝廷不要也罢。

马士英其实只干了一件正事,就是保护弘光帝逃出应天府,杀开一条血路,不是多铎的军队打来了,因为清军的步兵,还在100多里以外,以步行的方式正走向应天府,要两天三天才能到达。

一片火光的采石矶,这是明军的骑兵在劫掠。

弘光帝当了皇帝,这个国家搞得怎么样了?他是个反差极大的皇帝,就是他当皇帝以前,真的是很多人拥护他,支持他,可是从他当了皇帝,最后就众叛亲离。

这种反差之大,这种反对之快,真的是让人,看了以后非常惊讶,就说说到底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国家原本一开始的时候啊,你要看史书,你会觉得这个国家,办的像模像样的,但是细一想,其实都是表面上的。

南明的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因为一个基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马士英就错了,就没有把当时天下形势看对。

乱天下的人不是清军,是明朝皇帝搞乱了人心,农民军是动乱的产物,皇帝要么是那个平息动乱的人,要么他是最后被动乱吞没的。

弘光帝他到底是哪个?是平息动乱的人,还是被最终会被动乱吞没的人?这就这就要看玩法对不对,实际上南明是坏榜样,而且倒霉就倒霉到了,就他能把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

他一开始的风风光光,可是没多久就就败完了。为什么说一开始搞得有模有样儿的,他执行的非常高效的内阁制度,任命了4个宰相,同时沿用了当时明朝制度,这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管理方式。

这4个宰相,任命这4个人,一看这4个人,你就知道错了。一定要要把明朝人的普遍的想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明末最大的特点,是脑子里没有忠孝,这是东林党搞乱了,当时的人脑子里只有利益,所以什么事都得回到利益,从利益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