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旧人不识

前序:高台楼榭处,玉兰纷飞,落满故邑。初逢旧人时,只恨相见太晚。可时光流转,此刻早已不是彼时。擦肩而过时深情凝望,清泪却不自觉滑落脸颊。最终,这份情愫如同风中丝线,飘向远方。世间万象变幻莫测,愿有朝一日能踏破层云,功成名就归来。即便买得桂花、载酒同游,也再难寻回年少时的心境。

又是一年凛冽寒冬,雾霭朦胧遮蔽天际。寒风卷着霜雪呼啸而过,离愁别绪也随之涌上心头。慨叹与旧人缘分渐远,从此各自飘零天涯。那一面之缘已然是尽头,往后再难相遇。但我亦知,寒冬终会过去,待春来万物复苏,自会有新的曙光破晓。

昔日阴霾终将散尽,来日之路定是霞光满天。往事已尘埃落定,未来必将焕发光彩。世间万物变幻无常又何妨?终有一日会拨开云雾,乘着清风直上青云!

晚霞漫天,寄情红尘。这份情意不知从何而起,亦不知归向何处。但我相信,过往的深情会延续下去,如同美好的花影令人留恋,又如悠悠岁月般绵长。

汴梁旧梦录

北宋天圣年间,东京汴梁城御街旁,孟氏一族的宅院雕梁画栋,青砖黛瓦间藏着百年诗书底蕴。孟家世代以文墨传家,祖父孟景仁曾是太宗朝翰林学士,父亲孟昭文官至知制诰,满墙御赐墨宝见证着家族荣耀。

孟家长子孟知墨年方弱冠,生得清瘦俊逸,眉间藏着书卷气。他五岁能诵《诗经》,八岁作赋惊四座,是汴梁城公认的“神童”。知墨一心向往祖父当年起草诏书、指点江山的风采,每日在书房研读经史,盼着通过科举踏入仕途,续写家族辉煌。然而,他性格执拗,不喜结交权贵,只愿以文章立身。

次女孟知婉生得温婉灵秀,虽为女子,却在父兄教导下熟读诗词。她最爱在后院海棠树下抚琴吟诗,与知墨常以诗词唱和。知婉与隔壁苏家次子苏明远青梅竹马,二人互赠诗词,暗许终身。苏明远同样醉心科举,与知墨既是好友,也是相互砥砺的竞争对手。

天圣五年春闱,孟知墨与苏明远一同赴考。放榜之日,苏明远高中二甲,孟知墨却名落孙山。原来主考官是当朝宰相吕夷简门生,因孟昭文曾在朝堂上弹劾吕夷简用人唯亲,此番故意打压孟知墨。孟家从此渐露颓势,父亲被贬为地方小官,家族门可罗雀。

三年后,苏明远步步高升,成为吕夷简幕僚。当他衣锦还乡时,孟知婉满心欢喜前去相见,却见苏明远眼神疏离,只以官礼相待。原来为了仕途顺遂,苏明远已与吕夷简侄女定下婚约。“昔日山盟皆作土,今朝陌路不相逢”,孟知婉含着泪撕碎往日情诗,从此将自己锁在闺房,再不轻易展露笑颜。

孟知墨并未因一次落第气馁,反而更加刻苦钻研。他深入市井,将百姓疾苦写入文章,其文风逐渐从华丽转为质朴深沉。当他再次踏入贡院时,主考官换成了刚直不阿的范仲淹。范仲淹读罢孟知墨的策论,拍案叫绝:“此乃社稷之才!”

放榜那日,孟知墨高中头名。他站在汴梁城的朱雀门前,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既怀念家族鼎盛时的荣光,也期待着以己之力改变朝政。他深知前方道路布满荆棘,但笔杆就是他的武器,诗词文章便是他的铠甲。

而孟知婉在经历情殇后,开始整理家族藏书,将历代诗词编撰成册。她虽被困于深闺,却在字里行间找到了新的天地,期待有朝一日,女子的才情也能如男子般在世间绽放光彩。孟家兄妹二人,带着对过往的怅惘,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在这风云变幻的大宋王朝,各自踏上了新的人生征程。

后记:旧人不识

高台榭立,故邑风清,玉兰纷坠,香满长庭。初逢旧友,只叹相见恨晚;而今重遇,却觉时移世易。四目交投,深情难诉,擦肩而过时,清泪已湿双颊。情丝缱绻,终随长风飘散。遥想他日,若能踏破层云,功成名就而归,即便携酒赏桂,恐也不复少年意趣。

岁暮霜寒,雾霭蔽空。朔风卷雪,愁绪骤起。忆昔与君相知,而今零落天涯,一面之缘竟成永诀,再难重逢。然冬尽春生,万物复苏,终有朝晖破晓、浮光跃金之时。

昔日阴霾终将散,来日霁月光华长。往事尘埃落定,明朝璀璨可期。天地苍茫,变幻无常又何妨?待得雾尽云开,自当乘云直上,揽月九天!

晚霞漫天,寄情尘世。情起无端,一往而深,纵流年似水,亦难改眷恋之心。愿这如花美眷,永存心间,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