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秘密食谱

周敏将“今日特供”的小黑板挂在龙亭门口,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橙香威士忌鸭——主厨特制”。写完最后一个字,她的手微微发抖。这是她第一次将自己的融合菜式正式列入菜单,没有父亲的许可,甚至没有告知。

清晨的阳光斜照在唐人街湿漉漉的街道上,周敏深吸一口气,闻到了隔壁面包店飘来的黄油香气与远处海鲜市场的腥味混合在一起。这种气味组合曾让她困惑——就像她的味觉一样,既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大洋彼岸的那个“故乡”。

“哇哦,你终于行动了。”林嘉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端着两杯奶茶,“给你,港式鸳鸯,提神醒脑。”

周敏接过杯子,温热透过纸杯传到她冰凉的指尖。“我爸今天做手术,我...我需要做点什么转移注意力。”

“所以选择了最刺激的方式?”林嘉豪挑眉看着小黑板,“老顾客们会疯掉的。”

“已经疯了,”周敏苦笑,“昨晚我打电话通知常客今天恢复营业时,李叔直接说'没有老周的龙亭不算龙亭'。”

林嘉豪拍拍她的肩膀:“创新总要付出代价。对了,美食节那边有消息吗?”

周敏摇头。自从那晚点击提交后,她几乎忘了这件事。父亲突发心脏病、餐馆运营压力,这些现实问题让她的美食梦想显得如此遥远。

“进去吧,该准备午餐食材了。”她转身推开餐馆玻璃门,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

厨房里,陈强已经在切配菜。看到周敏进来,他放下刀,略显拘谨地问:“周小姐,今天真的要卖那个...橙鸭吗?”

“是橙香威士忌鸭,”周敏纠正道,走向冰箱,“我准备了十份试卖,不多。”

陈强欲言又止,最后只是点点头继续切菜。周敏知道他在想什么——父亲从不允许在菜单上添加未经他认可的菜品,更别说是这种“不中不西”的融合菜。

她取出腌制好的鸭胸肉,开始准备酱汁。橙子的清新与威士忌的醇厚在锅中交融,加入八角与肉桂后,一种奇妙的香气逐渐弥漫整个厨房。这是她实验多次的配方,完美平衡了中西风味,但今天闻起来却格外陌生,仿佛背叛的味道。

中午十二点刚过,第一批顾客陆续到来。大多是附近工作的上班族,点些简单的炒饭面条。周敏松了口气,看来老顾客们还在观望——或者抵制。

“这是什么味道?好特别。”一位年轻的白人女性吸着鼻子问服务员。

陈强有些慌张地看向厨房里的周敏。她擦擦手走出来,用英语解释:“这是今天的特供菜,橙香威士忌鸭,中式五香与西方...”

“我们要一份!”女孩兴奋地对同伴说,“就喜欢这种融合菜。”

周敏回到厨房,心跳加速。这是她的菜品第一次面对真正的顾客,而不只是朋友试吃。她精心摆盘,在鸭肉旁放上焯过的西兰花和胡萝卜花,最后淋上晶莹的酱汁。

“看起来不错。”她自己给自己打气,将盘子交给陈强。

二十分钟后,那位女孩特地来到厨房门口:“主厨在哪里?这太美味了!我在Yelp上写餐厅评论好几年,从没吃过这样的鸭肉!”

周敏脸颊发热,不知如何回应这种直白的赞美。就在这时,餐馆门被猛地推开,李叔洪亮的声音传遍整个餐厅:

“老周不在,你们就胡来是吧?什么橙子威士忌鸭,龙亭的招牌是北京烤鸭!”

餐厅瞬间安静下来。周敏深吸一口气,走出厨房:“李叔,这只是今天的特供菜,传统菜品都还在菜单上。”

李叔冷哼一声,布满皱纹的脸涨得通红:“你爸在医院躺着,你就搞这些洋玩意儿?龙亭开了二十三年,靠的就是地道!”

周敏握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她想反驳说美食本该创新,想质问为什么她这个在唐人街长大的孩子永远不够“地道”,但最终只是低声说:“您今天还是点往常的菜吗?红烧肉配米饭?”

李叔瞪了她一眼,甩手走向他常坐的角落位置。周敏转身回厨房,听见那位白人女孩小声问同伴:“那个老先生为什么这么生气?食物很美味啊...”

午餐高峰过后,周敏清点订单,发现十份橙香威士忌鸭卖出了七份——三位白人顾客,两位亚裔年轻人,还有两份是那位北京女孩点的,她说要带回去给室友尝尝。

“不算太糟。”她自言自语,却感到一阵疲惫袭来。父亲才住院一天,她已经体会到经营餐馆的全部压力——不仅要满足顾客千奇百怪的要求,还要承载他们对“正宗”的期待,对“传统”的执念。

手机突然震动,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恭喜!您的“橙香五香融合套餐”入选布鲁克林美食节“新锐厨师”单元,请于本周五前确认参与...」

周敏瞪大眼睛,读了三遍才确定不是幻觉。她入围了!但紧接着,现实如冷水浇下——父亲还在医院,餐馆需要人照看,她怎么可能去参加美食节?

“周小姐?”陈强探头进来,“有位客人想见主厨。”

周敏收起手机,整理了一下厨师服走出去。是那位北京女孩,她面前摆着空盘子,只剩一点橙色的酱汁。

“你好,我是李晓琳,”女孩站起来伸出手,“哥伦比亚大学食品人类学研究生。这道橙香鸭太棒了,能和你聊聊创作灵感吗?”

周敏有些意外,握了握她的手:“周敏。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做这道菜。”

“真的吗?”李晓琳眼睛一亮,“我在写关于美籍华裔饮食身份认同的论文,你的经历太典型了——在传统中餐馆长大,却接受西方烹饪教育...”

周敏突然感到一阵不适,仿佛自己成了某种研究对象。“抱歉,现在餐馆很忙...”

“当然理解,”李晓琳迅速递上一张名片,“这是我的美食博客'筷子与叉子',如果你有兴趣,我很想报道你和龙亭的故事。”

周敏接过名片,上面印着中英文双语。她突然想起什么:“你是...那个在Instagram上很火的美食博主?”

李晓琳笑了:“小有名气而已。说真的,你的融合菜很有潜力,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周敏将名片塞进口袋,恰好摸到手机,那条入围短信仿佛在发烫。她犹豫片刻,问道:“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人要参加美食节但家人反对,你觉得该怎么办?”

李晓琳挑眉:“你?要参加美食节?”

“只是假设。”

“我的建议是,”李晓琳认真地说,“美食没有国界,但厨师有根。不要否定你的根,而是带着它去探索新的可能。”

这句话在周敏脑海中回荡整个下午。打烊后,她没有立刻去医院,而是独自留在餐馆,从收银台下方找出父亲珍藏的茶叶罐——她知道父亲总把最重要的东西藏在这里。

茶叶罐里除了上好的龙井,还有一个牛皮纸包着的小本子。周敏小心翼翼地打开,发现是一本手写食谱,纸张已经泛黄。让她震惊的是,这并非传统中餐食谱,而是父亲年轻时尝试的各种改良与创新:

“美式炸鸡加入五香粉...”

“用番茄酱调糖醋汁,本地人更喜欢...”

“尝试在蛋花汤中加入芝士?失败,太浑浊...”

每一页都记录着父亲年轻时的大胆尝试,有些标注“成功”,有些则是“顾客不接受”。最后一页写着:“阿珍说要坚持本味,孩子出生后更需要稳定。收心,做传统菜。”

阿珍是母亲的名字。周敏轻轻抚摸这行字,眼眶发热。原来父亲并非天生守旧,他也曾尝试创新,只是为家庭选择了稳妥的道路。

她翻到本子最后,发现还有几页较新的笔记:

“小敏的刀工进步了...”

“法式酱汁技巧或许可用于改良熘鱼片...”

“她有天分,但餐馆需要稳定...”

周敏啪地合上本子,胸口起伏。父亲看到了她的才华,却选择不鼓励。这种认知让她既愤怒又悲伤,还有一丝说不清的感动。

她将本子放回茶叶罐,决定去医院面对父亲。无论多难,她需要告诉他美食节的事,告诉他她的梦想,就像二十年前他曾经有过的梦想一样。

锁门时,周敏注意到门口的小黑板被人修改过——“橙香威士忌鸭”下面多了一行小字:“美味!推荐!——筷子与叉子”。

李晓琳来过了。周敏掏出手机,搜索“筷子与叉子”博客,最新一篇标题是:《藏在唐人街的融合珍宝:龙亭新锐厨师的橙香威士忌鸭》。

博文配图中,她的鸭肉在灯光下晶莹诱人,而第一条评论已经出现:“明天就去尝鲜!”

周敏微笑起来,也许改变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她拿出手机,给美食节主办方回复:“确认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