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生死相依
生死相依,只是在那个电影片段中出现,但在险山探路中的我们,却用真是行动诠释了它。6月25日,清晨拂晓时分,永安镇大本营营地,负责探路的战友门在操场集结。刚从床上爬起的团长揉了揉朦胧的双眼,轻声的呼点姓名:冯国、马庆昆、王元,到……
擂鼓镇至禹里乡63公里道路,负责担负这项任务的其他战友们实在是无法继续往前推进了,几天来的强降雨,战友们一个月来辛苦修成的10公里道路遭毁灭性的破坏,塌方泥石流、堰塞湖……。公路像豆腐块一样被一截截切断。除此之外,里面还有30公里路需要新修,23公里以前为以前的乡村小道,地震造成90%以上的路基毁坏,并且形成7个堰塞湖,最大的一个水深35米,大小滑坡300余处,土石方在2000万方以上。
这条路必须抢通,它关系到里面12各乡镇6万余名群众的生产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整个北川的未来,是一条连通北川经济线的‘大动脉’,名副其实的‘小康路’,修不通禹里方向道路,进北川就要绕行600公里。
另辟蹊径,有一条北川任家坪通禹里乡的旅游线路,据当地群众介绍,大地震发生后,再也没有人进去过,但《MY市交通地图》曲线条上显示,这是通往禹里各乡镇的一条捷径。为了给军地联合指挥部作出科学决断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今天毅然决定冒险前行。
任家坪,北川进城路口,我们曾经在这里驻扎,12小时打通。今天,我们又来到这里,寻求打通禹里乡公路新路源。
来到苦竹坝水电站,前面的路又断了,一座高山耸立眼前。这座山抬头望不着山峰,悬崖峭壁,但半山腰约50米处有一条公路,大家在绝望看到了希望。要了解路况,必须攀爬山去。团长征求大家的意见:“兴许爬到公路上,前面就有坦途路。”
带队的团长身材瘦小,听说入伍前就是个‘山里娃’,从小练就了一副‘铁脚板’。前期,在陈家坝、禹里乡等6次探路中,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一路上帮扶了不少同志,战友们称他为‘登山攀岩第一勇士。’此时,站在崖底,他憋足了一股劲,手抠住石壁,脚蹬在石缝上,第一个向上攀爬,约10米高时,冯工紧随其后。约20分钟后,团报道员马班长接着往上爬,这位山东籍的老班长,大个子,身材微胖,抗震救灾以来,先后跟随团长探路6次。但眼前这座悬崖,最为陡峭险峻。马班长抬头看了看,然后,捆绑好身上的摄像机和照相机,踩着石缝开始往上攀爬,约到20米处时,他突然像‘壁虎’一样趴在石壁上动弹不得。上面的石壁光滑,手无抓握之处,一只脚的石缝不足5公分,另一只脚腾在空中,岩石太光滑,想转身转不了,骑虎难下,意志力稍微放松,就会有坠崖的危险。、
看见马班长被困住了,冯工找来一根约6米的竹木棒,艰难的往下滑,冯工左手抠住石壁,右手将竹木棒伸至马班长的胸前说:“抓住他,我们现在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你掉了,我也完了。兄弟,你一定要挺住啊!”
“跃上去,孤注一掷,可不能连累战友。”马班长暗自自责,深深的倒吸一口气,抓住竹木棒,猛一抬脚,借前拉力跃了上去。
公路,这就是原来的省级旅游专线,终于攀上了山腰,踏着龟裂的路面,冯工忙着画草图。
“怎么了?”突然,大家站在公路边默默无语,紧锁眉头脸上阴云密布。团长来到路的尽头,前方路段被塌方淹没,人根本无法通过,约80米高的山脚下有一个河滩。
“一定要滑下去,线路上显示,河滩前面就是唐家山,哪里会有人接应我们。”下午16时许,大家艰难的滑至山脚,像似在沙漠中遇到了绿洲,飞奔向河滩边,用清凉的河水擦洗着汗流浃背的身子。一路沿着河滩走,大家的兴奋劲儿还没有过足,前去的路彻底被阻断了。距离唐家山堰塞湖约300米处,一条约20米宽的河流拦住了去路,这是唐家山泄洪下来的急流,湍急的河水如黄河咆哮翻腾。
对岸,远处传来了3位穿白褂子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唐家山的接应人员,各自飞速地向岸边靠拢。站在湍急的河边,要想渡河,无疑这又是一个极其冒险而又无奈的选择,团长想起了探险擂禹路,从擂鼓镇出发63公里,整整走了三天三夜,在峡谷间强渡第一个堰塞湖的时候,水流较平缓,几个人从山里找来木棒,用绳子编织成木筏,就在木筏行至湖中央时,一阵风浪袭来,险些被急流冲走。团长从脚下抱起一块巨石扔向河中,巨石在浪花中翻滚,一下子被冲出好几米远。
河水太急,危险性太大,我们站在河流两岸,近隔咫尺,却又相隔天涯,对面接应的冲锋舟过不来,这边的人过不去,约20分钟,彼此用包含深情的眼神隔河相望。眼看天色已渐晚,对方忽然抛过来一根绳子,两岸无固定之处,彼此就用手拽着绳子,接应人员用绳子挂着带来的三瓶矿泉水,慢慢的滑了过来。地方人员将矿泉水传递过来后,就开始挥手,示意让我们走。然后,他们双手合在一起,嘱托我们返回的路上一定要多保重。
返回大山的脚下的时候,已是晚上19时,眼前一座不完整的山头,约400米高山,半匹山都滑坡了,成70度大陡坡。今晚必须爬到山顶,若山顶再次发生滑坡,大家呆在崖底插翅难飞。
“大家错开着上山,每人拉开距离20米。”沉思片刻,团长走在最前面,山石林立,被雨水冲刷过后的泥石变得坚硬光滑,他用脚使劲支了支了地面,落地没有坑,脚踩在上面打滑,发出‘嗤嗤’的声响。没上前一步,他都用脚使劲的蹭,硬是将地面蹭出一个个小窝窝,然后向上抬一脚。大家沿着前脚窝,一步步向上艰难的攀爬。
滑落的飞石‘嗖嗖’从头顶划过,爬至半山腰,团长向后传话:“脚掌不能松劲,山坡不能停歇,天快黑了,若再遭遇余震,大家必定都会像皮球一样坠落山崖。”
晚20点时,天已黑得不见五指,大家打着手电筒,继续艰难的向上爬,到达山坡约300米高处时,渡河未能成功的报道员马班长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团长撕开嗓子叫唤,没有应声。他惊出一声冷汗,来不及多想,屁股贴着泥石,双手撑着地面,急速向下滑。
下滑至30米时,一整天仅吃4根火腿肠还要在险象环生中摄影的马班长,此时,身子已变得十分虚弱,他趴在泥坡上嗫嚅着:“我在这儿,我……实在爬不动了,团长,请先不用管我,你们先走吧!”
“不行,一定要一起爬上去!拉住我的手,踩在我的脚背上,向上爬。”黑夜中,团长说道。
随后,他伸出左手将马班长一把拉住,坡太陡,路太滑,马班长的脚掌扒不住。这时,团长将一只脚先踩实,然后让马班长踩在他的脚背上,一步步向上爬,不抛弃,不放弃。这位从军15年的山东硬汉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激动,眼睛湿润了。21时10分,报道员马班长终于到达山顶。
这个山顶被群众山孤立,空荡不足20平米,四周被地震‘削’成绝壁,形成约500米高的悬崖,左边崖下就是北川县城,夜已漆黑如墨,崖高路滑,稍有不慎,就可能把性命搭上。于是,我们决定在山顶宿营。
随后,大家打着手电,开始寻找柴禾。忽然,战友郭小鹏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样,高叫起来:“看,救灾帐篷,一定是空投物资。”几个人跑了过去,赶紧用木头棍将帐篷支了起来。
围在生起的火堆旁,口干、舌燥、饥饿、困乏……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一阵阵向我们袭来,山顶没有食物怎么能捱啊!这是,团长提议,大家打着手电筒继续寻找,空投有帐篷,就一定有食品。经过仔细寻找,一瓶矿泉水和撩在草丝中的半盒八宝粥,就是大家的晚餐了。坐在火堆旁,大家互相推让着,谁也不肯先喝。
最后,大家建议道,说:“还是,团长先带个头,矿泉水,大家用瓶盖轮着喝,八宝粥,每人也分一口。”
也就在这时,永安镇大部队的救援人员赶到了北川县城,高山下的北川县城车灯闪闪,山顶的战友们用手电筒打圈圈,大家就这样,互相传递信号。看见山顶的手电光,团保卫股刘股长背着一袋子水和食物,要强行往上爬。
团长看见一道光亮正往山脚下走来,于是他马上掏出手机,用仅有一个信号发出:“不要爬上来,危险,我们平安,你们请返回吧!”
夜里,大家坐在火堆旁,头并头,肩并肩互相依偎着,一直到天明。6月26日上午11时,一份宝贵的擂禹路资料和两盒影像资料,被火速交到MY市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当军地各级从宽大的投影幕布上,看见咱们部队官兵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不抛弃,不放弃’的镜头时,那种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同志爱,让现场的人员无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