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平而不凡

接到分配科室的通知,林琳大哭了一场。当导医,给人指路,那可不是她的理想。大学三年,她日盼夜晚盼能穿上那件天使服,轻盈的飘逸在洁白肃静的病房,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喜欢的。

起了大早,磨叽到整点才进科室。带林琳的是咨询台的刘老师。虽然不情愿,林琳相信,凭着在省医院实习的经验,她是能做好分诊的。

“大夫,我这儿疼,挂哪个科?”一个三十来岁的妇女指着小腹部。

“妇科。”

“大夫,我头疼、耳朵疼。”

“耳鼻喉科。”

“我肚子疼。恶心,想吐。挂哪个科?”病人用手指着右下腹。

“拉肚子不?”

“不拉肚子。”

林琳正想说消化科。刘老师已经告诉病人挂普通外科。

林琳几乎插不上嘴。只听刘老师说:这个病人应该是阑尾炎。

十几分钟,几十个病人,林琳几乎来不及反应。努力了几次,就回答了几个导向的。一个上午,几百上千病人,刘老师分诊基本都是一两句话。

前来咨询的病人很多,林琳唇干舌燥,顾不上喝水,满脑子都是病病病的。仿佛所学忽然间隐藏起来,林琳方知那句话的深刻含义: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的知识太少了,要想应对分诊远远不够。

林琳是个要强的女孩,至此,每晚加班,在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症状上下功夫。一个月下来,总算能应付了简单的分珍。

单独工作的第一天,林琳学着老师的样子,迎上去主动询问。根据老师提醒,对农村来的病人,林琳询问更加仔细,并尽最大能力给病人指导。

慢慢地,林琳工作熟练起来,胆子也变大了。有时候,林琳也会烦病人,一个问题回答几遍都不明白,林琳心里憋气,下次病人再问,林琳的回答就带了情绪。这动静被老师看见了。“林琳,跟病人不能那样说话,病人进医院本身就有病,我们要耐心跟病人多讲几遍。”

林琳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再说话时,她尽量忍住性子。可有些病人确实很烦,林琳差点又要提高嗓门。她强压住情绪,还是放低了音量。

林琳不知道老师那里来的那么多耐心,从始至终一个态度,一个音调,平缓而温和的向所有病人解释和讲解。她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从来门诊,她就没有见过老师对病人说过气话,态度平缓的像对待自己的老人。有时候,也有个别难缠的患者,上上下下跑了一天,不知道在哪里惹了气,或是病不好,来到咨询台就气冲冲。刘老师从来都是尽力安慰,并不会因为病人的生硬而生硬。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病人不多,刘老师趁机给林琳讲了很多:门诊是一个能习练人性情的地方。刚来时,病人问多了,或者有病人情绪烦躁,我也会不耐烦,跟病人多说几句,生半天气。回头想了,病人都不容易。时间久了,慢慢就习惯了。遇到特别麻烦的病人不吱声就行了。海纳百川,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就像大海,能容纳一切来自各渠道的河流。人的姿态最重要,面对病人的不解和误会,作为一线人员,我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和忍耐。存一颗帮助病人的心,学会能住到病人心里,或者让病人住在你心里,病人是能感觉到的。

一席话,林琳感动的差点想哭了。她从来不知道一个护士面对病人竟能这样心存温善。林琳仿佛忽然间被融化了。在病房实习,她只知道低头扎针,一针见血是她工作里所有的理想。她从来没有想过如此真诚的面对病人,只知道治疗是护士和病人之间唯一的交流。

老师告诉林琳,门诊工作的护士要求知识全面,临场急救和反应能力要好。门诊经常会出现一些紧急情况,导医工作需要很强的综合救护能力。

清晨的门诊大厅挤满了挂号排队的病人,导医们、处长、科长、甚至院长都在一线指导病人就诊。突然一个男子躺倒地下,林琳正不知所措,刘老师已经跑步推来平车,在场众等抬上病人直推抢救室,前后不过几分钟。那男的被诊断为突发广泛性大面积心肌梗塞,推进抢救室急查心电图后,直接送介入溶栓,得救了性命。如果晚几分钟就没了生命。这情景,林琳在电视、电影里见过,没想到,在她的班上竟也遇到了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

慢慢地,林琳有些喜欢上导医工作,而要作好一名称职的导医需要掌握的还很多。经过这些时日的锻炼,林琳的心净化了,升腾了,林琳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主动帮助所有病人,尽可能的为病人解决难题,并从中感到了温暖和幸福。仿佛忽然间她的性情也好了。

林琳在送一名病人去CT时捡到一个病例袋,里面装有两百多元钱,还有一张处方。林琳急忙想拿去交到办公室。刘老师说:不急,病人应该还在医院,我们赶紧找,七十多岁的老人丢这么多钱,一定急坏了。根据处方上的医生签名,刘老师给医生打了电话,分析病人应该在输液间。刘老师拿起袋子直奔输液间。当刘老师将袋子、钱和处方送到老人手上时,老人激动的都要哭了:谢谢!谢谢!这可是我老伴的救命钱。

病人们纷纷抬起异样的目光,目送她们出了输液间。幸福感顿时溢满林琳的心间。刘老师只是像又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一样,转身又投入到工作里。

好久没有这种莫名的感动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平凡的伟大,平凡的幸福,是医者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为医者的情操和奉献。

转眼一年过去,林琳终于转为正式护士,林琳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脱胎换骨,从此,她将用毕生所学为病人服务,在所有需要的岗位。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