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编 俄国现代化
第一章 俄国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从彼得一世(1682年)到尼古拉一世(1855年)
第二节 从亚历山大一世(1801年)到尼古拉一世(1855年)
第三节 农民改革: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第四节 农民改革之后的两次革命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俄国政治与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政治领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经济现代化进展与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编 苏联现代化
第三章 列宁对政治与经济体制现代化的初步设想
第一节 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初步设想与实践
第二节 为创建现代化经济体制经济基础实施的革命性改造
第四章 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体制
第一节 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实施的主要经济政策
第二节 对军事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
第三节 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探索新的经济体制
第五章 工业化政策是苏联迈向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一步
第一节 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第二节 工业化的基本政策及其理论争论
第三节 对工业化的评价
第四节 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对中国提供的启示
第六章 农业集体化并没有使苏联农业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 列宁改造农业的主要思路
第二节 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思想
第三节 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直接起因是粮食收购危机
第四节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进程与目的
第五节 从转型与现代化角度来评价农业集体化
第七章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几点看法
第八章 赫鲁晓夫尝试通过改革推进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 赫鲁晓夫上台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初期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是进行改革绕不过的一步
第四节 推行一系列改革力图使政治体制迈向现代化
第九章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难以使经济体制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 首先试图改变落后的农业体制
第二节 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章 赫鲁晓夫的改革难以使体制迈进现代化台阶的原因
第一节 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改革难以使体制迈向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第十一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停滞阻塞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执政第一阶段调整经济政策与探索改革
第二节 执政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停滞
第三节 体制改革停滞阻塞了经济现代化
第十二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导致旧体制回归
第一节 政治体制倒退的突出表现
第二节 政治体制倒退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十三章 戈尔巴乔夫力图通过根本性改革使苏联顺应现代化要求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从改革与人权相结合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
第四节 积极推动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融入世界经济
第五节 戈尔巴乔夫顺应现代化的改革缘何失败
第十四章 苏联时期教育与科技对推动经济现代化的作用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科技的发展
第三编 俄罗斯现代化
第十五章 转向民主政治体制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节 民主政治体制形成过程
第二节 选举制度
第三节 司法制度
第四节 政党制度
第十六章 政治民主现代化发展趋势
第一节 “俄罗斯思想”与“主权民主”
第二节 威权主义问题
第三节 威权主义会发展为极权主义吗?
第四节 普京面临的民主政治改革的难题
第十七章 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朝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启始阶段
第二节 不同时期在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梅普组合”与“普梅组合”时期俄罗斯转向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
第十八章 改革宏观经济体制是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财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节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第十九章 所有制改革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一节 俄罗斯国企改革的迫切性
第二节 私有化的理论、含义与目标
第三节 私有化进程与方式方法
第四节 私有化的评价
第五节 农业改革与发展状况
第六节 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第二十章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体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节 苏联时期力图调整经济结构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二节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趋势
第三节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第二十一章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经济走向现代化必须迈出的一步
第一节 苏联解体前对外经贸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
第三节 改革对外经济体制
第四节 强化战略东移亚太
第五节 推进独联体地区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9-09-06 17: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