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
- 陆南泉
- 1312字
- 2021-03-30 01:47:15
第一节 列宁改造农业的主要思路
列宁针对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十分落后的农业状况,提出了改造小农经济、农业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的主要思路。
第一,列宁充分地认识到,苏维埃政权要恢复与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其首要任务是要使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他强调:“一切政治问题就都集中到了一个方面,就是无论如何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定带来我国工业的发展。”[1]他还指出:“不使小农经济得到切实的大规模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2]
第二,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农业生产上不去,就连广大农民与城市工人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还会破坏工农联盟。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需要有劳动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在整个这一时期,我们对农村的全部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为了这一目的。必须把城市无产阶级和农村贫苦农民联系起来。”[3]他还指出:“只有城市无产阶级同农民的亲密团结才使我们的政权得以巩固。只有无产阶级,在贫苦农民的帮助下,才坚持了反对一切敌人的斗争。”[4]列宁还认为,对布尔什维克党与苏维埃政权构成的主要威胁之一,就是工农联盟的破裂。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农民、农业政策,加快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不要使农民在政治上发生动摇,从无产阶级倒向资产阶级。
第三,列宁把农业合作化计划的实现视为长期的过程。他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指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需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有一二十年。”[5]建立合作社长期性的原因在于:除了应遵循自愿原则与具备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外,还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与觉悟水平,否则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列宁对此指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6]十月革命前,农民的识字率不到20%,而识字的农村妇女只有7%。为此,列宁强调要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第四,提出发展农业合作化计划。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本书第四章已简要地谈及列宁把发展合作社视为联合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形式。应该说,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参加合作化的农户迅速增加。现实中很快见效,合作社迅速发展,1924/1925年度农业合作社联合了24%的农户,1927年已经联合了32%的农户,在“伟大转折”的前夕,有55%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社。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大,1922/1923年度国家和合作社采购了8480万普特谷物,1923/1924年度采购的谷物达3.1亿普特,1924/1925年度采购的谷物已达到3.23亿普特。在这个时期,供应农村的工业品也逐年增加,1923/1924年度农民购买了价值1800万卢布的机器,1924/1925年度购买了3300万卢布的机器。从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推行合作化与其他有关正确的农业政策,农业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到1925年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25年粮食产量为7.247万吨,是1913年产量的95%,虽尚未达到战前水平,但比1920年产量增加了60%,比战前5年的平均产量增加了11.2%。大牲畜的恢复是从1923年开始的。到1925年底,牛、羊、猪等都超过战前水平,只有马仅为战前的75.7%。1925/1926年度农业总产值达到97.46亿卢布,相当于1913/1914年度农业总产值(102.25亿卢布)的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