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序
自序
戴中溶
静静的电波 无声的战场
重忆南洋十二载
“西北王”的电台
隐蔽战线上的工作
因电台案入狱
10个人的监狱
投身新中国科技事业
林得连
一腔热血为革命
从唐山转学至上海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升红旗、散传单和飞行聚会
白色恐怖下的真假夫妻和接头暗号
张大奇
交大求学的那五年
入学交大 德智体并重
名师荟萃 各具特色
爱国救亡 从军抗日
追求光明 秘密入党
仇启琴
亲历交大恢复党支部
烽火年月考入交大
租界求学
名师荟萃
勤勉为学
加入“学协”
支部恢复,担任支书
参与筹建“工余联谊社”
从大上海到大武汉
与邹韬奋通信及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寄语母校青年学子
闵淑芬
我在“技协”的统战工作
逃难沪上,入学交大
回忆师长,学风严谨
读书会对我的政治启蒙
年轻的女厂长
在“技协”的统战工作
筹办“工业品展览会”
记忆犹新的几件往事
投身职工教育
对青年学生的期许
胡晓槐
津沽大地满槐荫
良师熏陶,奠定基础
即知即行、实干苦干的曹炎
追求民主、鞠躬尽瘁的郑太朴
战斗在中共地下交通站
我与天津城建
沈讴
无悔的青春之歌
中学入党,那年我15岁
“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
反甄审斗争
深入细致的学生工作
党领导下的护校运动
五二〇运动
丁仰炎
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国破家亡百恨增
心向往之——加入共产党
交大党组织生活的两道题
学生自治会的副会长
当上司炉,开火车去南京请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线战士
俞宗瑞
黎明前的战斗
走向革命
加入共产党
发展群众工作
黎明前的战斗
结语
陈警众
东鳞西爪忆峥嵘
爱国救亡思想的启蒙
破难攻坚入交大
沪、渝两部学生的摩擦与融合
顾江
从封建家庭走出来的革命战士
财主家庭子弟考入交大
国仇家恨,迎接革命风暴
走向农村播火种
从事秘密交通工作
骨肉亲情和“连环家书”
寄语今日交大学子
钱存学
存爱国思想 学建国本领
在麦伦中学参加革命工作
从新四军到大学生
组织青年会,团结教育学生
从全国学联到国际学联
我们那一代人的典范:李家镐
交大人的老黄牛精神
周蔚芸
爱国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精神
入学重庆、复员上海
创办交大民众夜校
科学救国?革命救国?
秘密撤退至解放区
培养又红又专的行业标兵
以宏观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邢幼青
坐牢算什么
教育与成长
义无反顾干革命
三次被捕两次坐牢
一生献给党
李菊
在革命熔炉里成长
耳濡目染“科学救国”
运动中成长
投身社团活动
临危受命 积极斗争
史穆印象
工作经历
传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
周荧
关键一步
理想与现实
在学生运动中成长
革命之路
进入解放区
永葆革命青春
对青年学生的一些建议
孟树模
一生交大缘
苦难童年 国恨家仇
工业救国 报考交大
思想启蒙 追求进步
夜校工作 锤炼成长
亲历改革 见证发展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宗慎元
我在交大实现了救国理想
考大学就考交大
交大学长的革命启蒙
加入“四〇社”“星光社”
“合理的就要争”的宿舍斗争
“救饥救寒”的阶级教育
打破对国民党的幻想
“每日新闻”和“远方来鸿”
上海解放前夕秘密入党
特殊的交大文凭
与彭康同志共事
一生都在师资工作上
张立秉
忆母校:输送革命思想的大本营
参加救饥救寒,成立“四〇社”
上海学运的“民主堡垒”
公演《阿Q正传》《典型犹存》
“交大已成小解放区”
黎明前的战斗
欢庆解放,参加接管
张固
交大一年 终生难忘
高中入党
进入交大
改变斗争形式
来到解放区
回到上海
情牵母校
魏瑚
革命人生在交大起步
进交大后的课业学习情况
“山茶社”中唱红歌、学哲学
参加地下学联秘密送报活动
交大“九头鸟”播音员
上海解放后交大第一任学生会主席
康继昌
从地下党学生到中国机载计算机研制第一人
交大世家
求学岁月
参与爱国学生运动
投身进步社团
党交给我的一项“特殊任务”
参军参干
在哈军工的岁月
中国机载计算机研制第一人
扎根西北
埋首科研,乐此不疲
赵国士
拼搏执着的人生
苦涩的童年——失乐与磨炼
多彩的初中——探索与追梦
一波三折的高中——抗争与入党
五校录取——选择了交大
炽热的情操——锻炼与成长
大逮捕中惊险一幕
勤奋敬业 奋斗终生
李根深
在“民主堡垒”中成长
读中学时思想启蒙
考进“民主堡垒”
入学后即入党
迎接上海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
我的一点思考
韩宪耀
在党的阳光哺育下成长
从学徒工到中共地下党员
在新建中学与交大并肩作战
吴淞商船学校的“再历练”
交大:热火朝天的“小解放区”
解放之后初心不改
吴沈钏
把知识还给人民
动荡时局下的身心磨炼
从南开到南模
交大:水利人生的起点
申请入党,参加革命
辗转不定只为国
缅怀刘逸烈士
水电人生的体会
李均
我的摇篮——交通大学
生于交大
长于交大
大逮捕之夜
热血交大
从军行
哈军工的岁月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
后记
更新时间:2019-07-05 17: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