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秘书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更新时间:2019-11-29 11:47:39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本书运用调查问卷方法、面对面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当前秘书本科人才市场需求、秘书本科人才能力构成、秘书本科课程设置、秘书本科学术前沿研究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将秘书本科人才定位于辅助管理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构建了秘书本科人才能力模型,提出了扎根人文素质教育基础上的秘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和路径,比较详细地阐释了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系统框架。作为新建专业,秘书学专业到底为何培养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人才的一系列问题,急需深入研究和达成共识。本书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展开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总结和凝练,填补了此类著作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秘书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参考使用,亦可供秘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使用。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3-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杨霞
最新上架
- 会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是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本书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之一——组织振兴,深入攀西地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重点介绍乡村振兴与乡村组织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发展历程与现状、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乡村自治实践、乡村德治建设、乡村法治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本书研究成果容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社科19.1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论基础、演进历程、基本经验、时代要求、总体方略、实践路径、价值意蕴。首先,从理论维度挖掘和提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回答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其次,从历史维度梳理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总结历史经验,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内容、目标指向以及实践典范。再次,从实践维度聚焦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从时代要社科16.6万字
- 会员本书首先提出企业道德名声的双因素理论,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类型、企业社会责任宣传类型,以及中国人的伦理差序等方面出发,层层解析导致企业“伪善”的履责谬误而分析提出企业履责的“积善成德”之道,有效规避“伪善”陷阱。其次,就企业履责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同行模仿履责活动的问题、企业履责的善因营销问题行深入探讨。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术前沿问题——“虚拟企业社会责任共创”的实践社科13.6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相关研究开展编写。第一章绪论,论述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论述国内外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第三章至第六章,总结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与现状,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要素与特征,提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未来乡村和乡村公共空间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理论社科14.7万字
- 会员本书是作者在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科普文章和在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讲座基础上撰写的。本书面向刚刚走上学术发展道路的科研新手和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畅谈学术成长道路,总结科研规律。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纵篇,以金庸小说中的天射神倚为主线,建立金庸小说的武学体系架构,梳理武学发展史;中篇为横篇,分析金庸小说典型人物的武功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和教社科26.6万字
- 会员本书以全球主流社会工作证据平台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视角,整理适合中国老人长期照护的经验证据。共七章,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第三章现状与问题,第四章证据的整理,第五章证据的合成,第六章证据的转化,第七章推进社会工作介入老人长期照护的循证机制和对策。主要回应了如何结合现有经验证据开展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相关问题。本书不但可以丰富社会工作介入老人长期照护的社科9.9万字
- 会员本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声誉理论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风险治理效应,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会计信息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基于中国的制度背景,进一步分析了以市场化进程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社会信任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治理效应的外部边界调节效应。本书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可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社科15.1万字
- 会员本书从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青春之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围绕“青春之城”建设“人、产、城、文、治”的实践进路,深入研究其价值追求、产业引擎、城市活力、文化向度、治理之策,全面提炼了“青春之城”建设的方法论探索,为全国各地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启示与借鉴。本书既有严谨的学理阐释,又有生动的案例呈现,可供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阅读参考。社科28.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