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徽因:江南烟雨中绽放的水芙蓉(4)

患难情深共携手,花信年华入梁门

离亭西去的一双人,背影竟是如此般配,不必浮萍说客,两人便生出了爱慕。缘分这事很难说清楚,似是烟柳重重再相见,孤燕拂云终有伴。

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领略了北京的春色,踏过夏日的繁花,踩过秋日的枯叶,又将欢声笑语洒在雪白的冬日里。这样的爱情似乎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除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在梁家的地位非常重要,她就是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

一九二三年五月七日是国耻日,这一天梁思成与弟弟梁思永骑着摩托车去街上参加示威游行,当两人骑着摩托车到达长安街时,却发生了意外,被国务院权贵金永炎的汽车撞倒,梁思成与弟弟梁思永倒在了血泊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乱了梁家的寿席,当时在梁家为梁启超二弟庆寿的还有林长民一家。

林徽因听到梁思成出了车祸,一下子慌了神。对于她而言,梁思成已经成了自己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人。如果说当年与徐志摩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那么现在她与梁思成就是两厢如意的爱情。

北京城的五月还是芳草清香,春意盎然,让人心生几分陶醉。银杏树上的燕巢中飞来两只新燕,淡淡诉情,情意绵绵。三月的雨刚过,四月的梨花开,入了五月本想一同赏樱花,怎知却出了岔子。

林徽因担心的似乎只是这场车祸中梁思成的安危,但是梁思成担心的却是车祸带给自己的创伤。当时梁思成与梁思永一同被送进医院,梁思永只是皮外轻伤,没出几日便出了院,但是梁思成的伤势很严重,落下了终生残疾,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

李蕙仙看到儿子这样很是心疼,几乎每天都要到医院看望儿子,但是每当她到医院时总能看到林徽因。按理说,林徽因不过是与梁思成谈恋爱,并没有谈婚论嫁,连没过门的准媳妇都算不上,没必要这样做。但林徽因却在梁思成住院期间,坚持每天前往医院服侍,可见林徽因对待梁思成的真情真心。但是,出身大户名门的李蕙仙却不这样想,因为当时正值初夏,北京的天很是闷热,所以躺在病床上的梁思成常常汗水淋淋。这时林徽因为梁思成揩面擦身,照顾得无微不至,当着李蕙仙的面也不避讳。

这样你侬我侬的画面让李蕙仙对林徽因更是不满,毕竟是连婚都没有订的男女,这般亲密的动作让人看起来难以适应。况且李蕙仙知道,当年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竟做出抛弃妻子之事,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支筷子不成器”,林徽因狼狈回国后,立即将与梁思成的恋情公之于众,这样的做法在李蕙仙看来简直是心机重重。

李蕙仙本就对这看似乖巧的江南女孩有颇多不满,而今看到她竟然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为儿子宽衣解带,为他擦身揩汗,这样不矜持的举动让她对林徽因更加厌烦。但在梁启超眼里,林徽因这般照顾梁思成是因为爱情的力量,这份不离不弃的感情让他很是感动。

不管李蕙仙是如何想的,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更加甜蜜了,梁思成也不再沉溺于消极之中,每天等着林徽因、盼着林徽因,待到她来之后,便一同读书、一同聊天。频繁而又亲密的接触,让两人的恋情如胶似漆,那双眸对视时的含情脉脉,那会心一笑与莞尔间的浓情,都让人感到了二人的情深意切。

风过雨过叶清灵,听风听雨闻花香,医院里虽然充斥着浓浓的消毒水味,但是楼前绿茵葱葱着实惹人心醉。一丝柳条,一阵风,一拂轻摇,带了一寸柔情。庭院中,青草上,真情互诉,西亭旁,秋千上,情爱难减,这般惬意自在妙不可言。蝶恋花,风恋荷,有当时,纤手香凝,手中书页被风错翻了一页,两人竟不知,只道是情在梦中梦相宜,爱随风过爱如云。

一场谁也没有想到、谁也不愿意遇到的车祸,却成全了一对羞涩的年轻人,从手指相碰的悸动到如今的相依相偎。梁思成与林徽因经过这场车祸之后,两人便有了同甘共苦的心思,有了携手相伴一生的决心。

梁思成原本计划在一九二三年赴美留学的,因为这场车祸,此计划推后一年,而这一年的延迟却等来了林徽因与他一同赴美。当时林徽因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半官费留学,于是,梁思成便与林徽因比翼齐飞,漂洋过海。这样说来,倒应该感谢这场车祸。

梁思成与林徽因身处异国他乡,亲人都在遥隔万里的家乡,一双朝夕相处的恋人,彼此的依恋之情,让这份感情更加深厚。当年林徽因到英国就是因为孤独一人倍感寂寞,才与风趣多情的徐志摩走近的,但怎知对方却错把情谊当情意,将感情幻化成了爱情,不仅自己落得满身伤痕,还连累了无辜的林徽因。

如今不同,林徽因与梁思成带着他们弥笃的爱情一同到了大洋彼岸,在越洋的航船上,两个年轻人带着青春的梦想,迎着扑面而来的海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宽阔的水面上,湛蓝的天空下,一种感动油然而生,这便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吧。

然而就在两个人动身时,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为了不阻碍儿子的学业前程,李蕙仙忍着疼痛与儿子诀别。梁思成与林徽因到美国后的第三个月,便传来李蕙仙逝世的噩耗。当梁思成回到北京时,李蕙仙的后事已经办完。

李蕙仙虽然对林徽因有颇多不满,但是当梁思成与林徽因同赴美国时,她还是带着笑意,掩着疼痛与他们挥别。每个当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安康幸福,或许她最后也明白,林徽因是真心实意地爱着梁思成的,所以才会不顾忌世俗的流言蜚语,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依然悉心照顾着梁思成。

又或许,在李蕙仙的心里并不是觉得林徽因的举动少了些矜持才对她有意见的,只是林徽因的风华容貌让她不安,她不知道自己木讷的儿子能不能守住这美丽的女子,这份担心让她对林徽因有了小小的敌意。

但当林徽因与梁思成手牵着手,在所有人的祝福声中转身离去时,李蕙仙也被深深感动了。也许,那时她已经看到了这个绝代风华的女子也有着单纯天真的性情。

李蕙仙走了,羁绊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段感情的唯一枷锁落了地,但是林徽因并没有愉悦,她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子,所以面对未来婆母的离世,她也被悲痛围绕着。看着梁思成因思念母亲而消极悲伤的样子,林徽因只得压抑心中的难过,用尽心思劝慰梁思成。

时间可以冲刷一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课程一天天繁重,梁思成走出了痛失母亲的阴影。每一处建筑所体现出的不同风情,都让两个人雀跃。

深深巷子,悠悠花香,梧桐片片,随风觅花音,一同走过异域的风情,一同在别样的天地欢笑。她的美丽,他的稳重,她的巧然一笑,他的憨憨醉意,将这里的春天装饰。琴声悠扬,乐曲流畅,谁能料到曾经一晌午的畅谈,变成如今的携手一生。

他们携手一同游历美国,从街旁的民宅,到严肃华丽的教堂;从牧场里的别墅,到神秘的城堡。他们用尺丈量着建筑的美丽,用欢笑充溢着孤独的留学生涯,就这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只是这般美好,并没有停留太久,一个噩耗将林徽因从骄阳下打入了三尺冰窟中:一九二五年林长民身亡。那个曾经被他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的女儿,因为他的离开备受打击。

林徽因得知林长民身亡的噩耗时,不过是个二十一岁的女孩。虽说童年时代就已经撑起一大家子,有着坚强的性格,但是此时面对父亲的逝世,林徽因悲恸欲绝。梁思成看着娇小的林徽因独自承受着丧父的痛苦,心中万般的舍不得,看着她清秀的小脸上难掩的悲伤,梁思成又何尝不难过。

木讷的梁思成用自己的方式劝慰着林徽因,用自己真诚朴实的话语,为她解心结。在北京的梁启超也沉浸在好友身亡的悲恸之中。他在得知林长民的死讯之后,第一件事是给梁思成写了一封信。“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梁启超二女儿)一样地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习,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林叔的好孩子。”(《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梁启超并没有直接将信邮寄给林徽因,而是通过儿子梁思成转达给林徽因,他明白,遥远的大洋彼岸,只有两个年轻的人才能予彼此温暖。梁启超虽然下定决心资助林徽因完成学业,但此时梁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所以他所面临的不仅是拮据的生活。

当时,梁思成的学费也是靠借贷交纳的,而梁启超为了继续供林徽因在美国攻读学位,更是动用股票利息解难。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梁启超竟说出“只好对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说明年”的话。梁启超不惜一切地资助林徽因,已然将她视为梁家的一员。

在梁启超的帮助下,林徽因最终没有放弃学业重返回国,而是与梁思成共同待在美国一同学习。两人的性格有差异却互补,林徽因创造性思维活跃,她的桌子上,常常堆满了设计稿,她一有灵感就画出一幅草图,但她不停地提出新想法、推翻旧想法,草图就会一张张地增加。

最后,到了要交设计稿时,林徽因看着那一大堆草图,就会加班加点,但她无论如何临阵磨枪也达不到要求。这时候,梁思成就会用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帮林徽因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草图拼成一张能够交出去的设计图。